首頁>專題>2023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委員說
河南省政協委員張璟慧:
打造家門口的科普基地,共筑全民科學夢想人民政協網鄭州1月15日電(記者 靳燕)社區作為城市最活躍的細胞,是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主戰場。建設社區科技館,是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對我省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提升城市形象、加快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省科普工作目前已形成省級統籌、市縣發力、遞次推進的發展格局,尤其是各市縣社區科普活動以居民生活需求為導向,形成了樂學善學的濃厚氛圍。” 省政協委員、九三社員、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張璟慧指出,近年來我省在建設社區科普陣地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我省社區科普陣地建設仍處于探索試行階段,系統完備的社區科普場館還未能全面普及,在社區科普陣地的建設和運營方面尚存在缺口。
對此,張璟慧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社區科普隊伍。一方面,以科學家和其他科研人員為載體,加強專業化社區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社區科普專家團隊。另一方面,動員社會力量推動社區科普工作開展,加強社區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各相關單位和社會團體應按照職能分工,選派干部職工組成志愿者團隊。此外,社區要注重把具有專業特長的退休人員、教師、大中專學生等熱心社區科普事業的居民吸納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建立社區科普專家和志愿者信息庫,劃分不同梯次的服務工作隊,真正將社區科普隊伍效用發揮到最大化。
二是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要讓居民樹立“主人翁”意識,充分認識到參與社區科普工作不僅能增加知識儲備,而且能為增強社區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要根據我省特色產業、居民生活重心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廣泛宣傳,增加科普知識對于社區群眾的實用性。同時,要加大對現有社區科普資源的宣傳力度,增強公眾參與積極性。
三是個性化定制社區科普活動。社區科普工作應立足我省現有文化資源,因地制宜推進。可按照經濟結構、地域條件和人口聚集規模多元標準分類,將社區劃分為農村、集鎮和城市三類,根據不同社區的特色文化和不同的社區群眾生活需求,借助社區文化建設的機制優勢,增強社區科普知識的實用性。如,農村社區居民看重農業生產以及相關現代科技的知識普及,應盡量增設農機運用、“三農”經濟運營模式、人居環境改善等相關科普講座;集鎮社區群體普遍關注就業、教育、養老等問題,可從孩子教育、養老、法律等層面入手科普;城市社區居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較高,科普則應從低碳生活、擁抱健康、知識產權保護等主題入手。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