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3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政在協商
廣州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熱議“韌性城市”
助力韌性城市建設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民政協網1月10日電(記者 林儀 揭春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目前,全國各個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和發展韌性城市,廣州作為一座超大型國家中心城市,亟須在打造“韌性城市”上破題。在1月6日召開的廣州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韌性城市也成了熱議的焦點之一。
近年來,廣州遭遇了不少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城市管理短板凸顯。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提案指出,城市規劃預計不足、部門協同性和公眾參與性較差、應急機構建設和人員配備不到位、信息技術運用較弱……都是打造韌性城市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韌性城市要解決的不僅是城市應急管理問題,還包括經濟、生態、文化等關乎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硬件方面,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專業性科學技術應用。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建議建設適度冗余的城市安全防災設施建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預留預控防護空間、雨洪空間、減災空間,降低城市密度和城市暴露度;通過適度冗余的設施建設,提升防御水平;通過在新城新區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包括提高城市標高,擴大行泄通道預留、提高排水管網能力并推動低影響開發。
民進廣州市委會則建議,摸底城市基礎設施災害屬性信息、公共服務設施及重點隱患承災體風險調查情況,確定風險等級與防控措施,建立全市風險點、危險源數據和安全風險電子地圖。
智慧城市建設也將在打造韌性城市上發揮重要作用。民進廣州市委會建議加快物聯感知體系建設,重點推動城市生命線、地下空間、海綿城市、超高層及危舊建筑、智能化道路、智慧社區等物聯網傳感器布設,還要深化區域數據共享合作,探索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在大灣區及省內建立標準、規范、開放的數據端口,建設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在軟件方面,加強理論知識指導和機制建設是關鍵一環。“韌性城市概念與治理理念在我市興起時間不長,政府、群眾對此認識不深。”市政協委員龔元建議,圍繞著建設韌性城市的問題,以城市公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為方向開展理論研究,組織中外城市政府、企業、智庫、機構間的溝通與合作,可以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溝通交流有助于韌性城市理論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而民進廣州市委會建議構建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估機制和評定制度,定期開展韌性評價或韌性壓力測試,評估韌性城市建設情況,探索建立防災標準定期修訂機制。
“從傳統的風險災害管理到韌性城市強調多元化主體治理,需要政府轉變角色,改變傳統應急應對處置方式。”龔元建議政府整合社會各界的應急力量,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應急隊伍,開展政府多個部門的共同協作,廣泛吸納公眾、專家、企業等不同利益相關方參與到決策過程當中,建立與周邊城市、鄉鎮的區域聯動響應機制。
城市的韌度還取決于市民參與度。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建議提高韌性城市建設的公眾參與度,包括加強公眾防災減災安全意識和危機意識教育,建立完善的城市居民安全教育體系,在面對風險時可以立即展開行動,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能夠對城市的防御、恢復、反彈起到關鍵作用,構建“軟支撐”。
在后疫情時代,大城市如何應對流動人口高度集聚帶來的疫情傳播壓力也將是一個重要命題。民盟廣州市委會建議明確“健康共同體”思想,厘清“城市承載力”底線,完善“應急化調配”機制,提升流動人口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化疫情防控應急體系效率,打造后疫情時代的“韌性城市”。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