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全省一盤棋 提高貢獻率
——四川省政協多措并舉提升履職成效迎接二十大
“要按照省委‘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總思路,聚焦‘拼經濟搞建設’廣泛凝心聚力,在更好服務中心大局中提高貢獻率展現新作為。”日前,四川省政協召開黨組(擴大)會議,省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田向利再次作出部署。
今年,省政協把迎接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學習貫徹會議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凝心聚力的主基調,按照“堅決維護核心、傾力服務中心、堅守為民初心、廣泛凝聚人心”總體思路,緊扣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務開展調研視察、廣泛開展“迎慶二十大、永遠跟黨走”主題活動、持續推進“有事來協商”工作和“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專項活動,打造了多個極具政協特色的工作品牌。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四川考察指導,概括了7條重要指示、提出了10個方面重要要求,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科學指南。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責任。”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曲木史哈介紹,在省委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圍繞穩住經濟大盤,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后,省政協立即召開黨組(擴大)會議進行學習傳達,并組織全省21個市(州)政協主席、秘書長,省政協各專委會負責同志通過主席學習會進行集中學習和討論。委員們表示,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廣泛凝聚共識、統一思想,始終與黨委政府同心同向、同心同行;面對拼經濟搞建設的緊迫任務,更加需要聚焦中心大局,緊扣穩定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主體、穩定社會就業、防風險保安全和重大問題研究精誠獻計出力。
學習會結束后,省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帶隊深入基層、企業,開展調研、視察、督導等各類履職活動,用實際行動落實省委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同時,通過開展同題調研、征集書面建議、邀請市縣政協委員參加協商會等舉措,有效引導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廣大政協委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作用,為全省拼經濟搞建設謀發展、穩住經濟大盤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有事來協商”是省政協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一項創新舉措,全國政協、中共四川省委都對“有事來協商”工作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
通過近3年的試點、推廣,“有事來協商”工作已基本完成“有形覆蓋”。為了推動全省“有事來協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從6月中旬至7月底,省政協分別在樂山、雅安、達州、資陽召開4次“有事來協商”工作現場推進暨培訓會,全省21個市(州)及183個縣(市區)政協分管領導及相關負責同志分片參加會議。
會議不僅組織與會人員對各地“有事來協商”陣地建設情況及協商議事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現場觀摩,還從每個片區精選5個縣(市區)政協通過視頻和大會發言,交流分享開展“有事來協商”工作的經驗和體會。同時,通過分組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明晰思路、聽取意見,推動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在健全工作機制、豐富協商實踐、推進成果轉化上更上一層樓,更好地服務基層治理,不斷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目前,我們正在梳理研究收集到的意見建議,盡快出臺全省‘有事來協商’工作指導辦法。”省政協副主席楊克寧表示。
深入開展“雙助”活動亦是今年省政協重點工作之一,在省政協的統籌指導下,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積極投身“雙助”活動,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協力健全完善保障體系、建設“美麗四川·宜居鄉村”、聚焦基層社會治理“四個重點”工作,構建起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政協聯動、委員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
七八月的川西高原正是水草最肥美的時節。省政協副主席祝春秀率省政協委員走進阿壩州紅原縣、若爾蓋縣、九寨溝縣,開展“發展壯大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民主監督,省、州、縣三級政協委員圍繞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和專業優勢,在助推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在阿壩縣,省政協副主席杜和平帶領省政協委員,省直定點幫扶單位相關負責人,浙江省溫州市相關負責同志以及阿壩州政協、德陽市政協相關負責人和市(州)政協委員,齊聚安羌鎮納昆村,為該村振興發展出謀劃策……
自2021年5月“雙助”開展以來,全省三級政協共有4.6萬名委員參與,累計幫助引進項目和投資興業項目4171個,幫助銷售或代購特色產品11.6億元,幫助組織勞動技能培訓53.2萬人次,幫助群眾就業19.4萬人,捐款捐物1.6億元,幫助群眾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
“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履職就跟進到哪里。”田向利表示,全省政協各級組織、廣大政協委員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堅強領導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處處奮勇爭先”的使命感,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勇毅前行,以優異的履職成效和昂揚的姿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本報記者 韓冬 通訊員 郭健)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9月20日 第 01 版)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