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代表風采
【二十大代表風采】路生梅:扎根陜北五十余載
人民政協網10月10日電(記者 路強 通訊員 賀亞峰)細致耐心地問詢、檢查、開方,在診室里,已經78歲高齡的路生梅一直忙碌著,她一會兒是標準的京腔京韻,一會兒是“醋溜”的陜北方言,在接連送走兩位小病人后,終于有時間向記者講述起了過往。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西沿的一座四合院里,當時正值屋檐下的第一朵梅花在枝頭綻放,就這樣,生梅這個名字陪伴了她一生。
大學畢業時,國家提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路生梅和其他同學一樣,義無反顧響應“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被分配到了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院。
1968年12月,路生梅告別故鄉北京,獨自踏上了西行的列車。火車到銅川后再改乘敞篷卡車,終于到達了偏遠的佳縣。
從大城市到山溝溝,睡在破舊窯洞冰冷的土炕上,用著渾濁不堪的黃河水,比這更不習慣的是飲食習慣。最初在佳縣的幾年里,除了看病還要參加集體勞動,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著到醫院值夜班。“面對困難,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但我從未退縮過。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風。”路生梅說。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夜路才到病人家中。臉色慘白披頭散發的產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出生,一位婦女拿來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有條不紊地給孩子斷臍、包裹。在那個年代,不衛生斷臍經常引發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近乎是100%。
經歷了一次次生死營救,找她看病的老鄉越來越多。一個信念變得更加堅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里不就是最艱苦的地方?這里不就是自己的“廣闊天地”?她暗下決心:“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群眾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讓她決心留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綏德衛校畢業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的高正勝。“老高處處為別人著想,點滴中向善。老高所做的事,我想每一名陜北人都能做出來,時間長了,我真的愛上這方水土,愛上這里的人。”
后來,曾有多次調回北京的機會,但都被路生梅婉言拒絕。
從1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路生梅等待了23年。
兒子高佳還記得母親入黨那天的情景:“她激動得哭了。那時我正讀初一,年齡小不理解。現在回頭想想,她一定是認為入黨才是對她多年來工作最大的褒獎和肯定。”
1999年12月,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但是她認定了“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于是先在家里開展義診,隨后在醫院的邀請下,每周一、三、五去義務坐診。“找路大夫看病,咱就感覺放心。”患者的眾口相傳,使路生梅的醫術和醫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退休后的23年間,路生梅接待義診、咨詢,累計超過10萬人次。
“如果咱醫院組織救援隊,我要求參加,無論奔赴哪里,無論生死,我都要求參加……”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遞交了1萬元的特殊黨費和“請戰書”,要求馳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
近年來,路生梅先后獲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可她對榮譽看得很淡。路生梅說,“我就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