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我的履職故事
用藏羌織繡織出一片天
楊華珍:第十四屆成都市政協委員,第十五屆成都市政協常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組織會員。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我人生的分水嶺。之前我在阿壩日報做攝影記者,2008年5月12日那天,報社一行人到映秀鎮采訪,路上遇到地震后被困災區。我和同事們走了三天三夜才出來,而我的家鄉阿壩州,在經歷這場災難后也變了模樣。那時,我就想盡自己所能為家鄉做點事。
作為一名婦聯界別的少數民族政協委員,我時刻關注著少數民族婦女的權益保障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因汶川地震由汶川縣龍溪鄉整體搬遷到成都市邛崍市南寶山鎮的直臺村、木梯村羌族婦女群體,她們從熟悉的環境搬遷到陌生環境,一定會有不適應。她們搬來以后我多次進村走訪調查,從一位地震之前嫁到龍溪鄉的婦女張莎麗口中了解到,“我們從龍溪鄉搬遷到南寶山鎮后,生活習慣改變了,生活環境變化了,讓我們覺得不適應。以前種植青稞和水果,到了這邊卻變成了水稻小麥,我們對這些作物不太熟悉,收成不理想,為維持生計更多人出去打工,但好多人又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做些簡單的工作,收入有限?!?/p>
得知她們的困難后,我經常設身處地去想該如何幫助她們。有一次,我跟我家人聊起這個話題,他們點醒了我,“你作為藏羌織繡傳承人,咋不去教她們繡花呢,你的技藝如果能傳給她們,讓她們有錢賺,也會更好傳承保護這個非遺項目,不是兩全其美嗎?”
在成都市政協、邛崍市政協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將藏羌織繡的傳習所建在邛崍市南寶山鎮,2009年以來舉辦了近30期藏羌織繡技能培訓班,累計向370余人次羌族婦女免費傳授織繡技藝。
其實剛起步時遠沒有那么順利。我采取的是自愿報名方式,將有意愿的婦女聚集在一起開展學習,前期還有很多婦女來詢問和報名,學習正式開始以后慢慢出現了問題,陸續有學員退出。
“是我教得太難了嗎?是我教得不仔細嗎?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導致她們退出?”為徹底弄清原委,我去了幾個學員家里了解情況,才知道大致是兩方面問題:一來她們以往做的只是納鞋墊、縫補衣服的簡單活兒,沒接觸過圖案刺繡,要做到能夠交易的作品水平,還需要很長時間學習鍛煉,怕沒有這么長的耐性;二是對學習新技能的顧慮,最直接的感覺就是一個作品的耗時過長,均攤下來的工時費有些低,覺得不劃算。
針對這些問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內容。向學員們傳播新的思想,加入了市場分析、就業分析和國家政策等小課程。
這些年,我們團隊先后幫眾多國際知名品牌設計包裝圖案,推動藏羌織繡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訂單也隨之日漸增多。從第一個培訓班到現在,我每年在南寶山鎮開辦藏羌織繡培訓班的同時,也會以派單形式給當地成熟的繡娘謀取福利?,F在兼職繡娘每小時工時費能達到10到15元,一個中型作品她們每天擠出2小時,大概15天完工,每個月就能有800元左右收入,在家里就能接單賺錢,還能兼顧家務。
每當看著她們在休息時拿出那片繡布,蹲坐在門口,聚精會神地繡著,我感覺我的付出是值得的。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藏羌織繡這門手藝,讓羌族婦女同胞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讓她們在新搬遷地更有歸屬感,讓她們能夠同當地其他民族群眾更好交往交流交融,我非常有成就感。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