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首頁>科技>科技人物

魏達:“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2022年09月06日 10:43  |  作者:羅洪焱 陳科  |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1

魏達 受訪者供圖

后人或許也會把我們的一些結論進行修正,在向科學高峰攀登的路上,我們只是一級“臺階”。

魏達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這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禮物”。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其對我國乃至北半球的氣候系統具有重要影響。

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匯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魏達是最了解這片土地的“外地人”之一。在崇山峻嶺、溪流草原中,他監測著植被的碳吸收與碳排放,聆聽著這片高原的“呼吸聲”。

前不久,魏達憑借突出貢獻,獲得了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

發現被低估的“吸碳能手”

讀大學時,魏達學的是城鄉規劃專業。出于對青藏高原的“神往”,2007年他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在此期間,我主要研究的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最開始,我還不太理解這個領域,覺得這些東西摸不著、看不見,很縹緲。”他回憶道。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從這次會議公布的資料上,魏達看到了我國溫室氣體系統性數據不足的問題,由此他重新認識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雖然我研究的只是中國的局部區域,但如果能把這一個點做扎實的話,也是為我國溫室氣體研究助力。”他說。

2008年6月,魏達被派到西藏納木錯,當時他或許沒想到,自己就此將在青藏高原扎根15年。

剛到納木錯時,魏達主要負責在站點做定點觀測、采集當地的空氣樣品,同時進行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的同步監測。

“我們的觀測時間是從每年的五月初開始,一直持續到九月底。”魏達解釋說,當地植物一般在五月初開始返青,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從大氣里面吸收二氧化碳,成為碳匯;九月底植物開始枯萎,碳的交換過程開始變弱,這時他便帶著樣本返回北京,進行數據整理。

“我差不多算是在西藏拿到的博士學位。”魏達笑著說,在納木錯時,他都是通過電話或郵件向導師匯報研究進度,遠程接受指導。

經過在納木錯連續8年的觀測,再整合其他研究人員的數據,魏達發現,高寒植被其實是被低估的“吸碳小能手”。

“由于溫度低、海拔高,之前學界普遍認為青藏高原上的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溫室氣體的量應該很少。但經過觀測,我們發現,它們吸收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量是之前預計的3到4倍。”魏達覺得,這就是科研的必經之路,“后人或許也會把我們的一些結論進行修正,在向科學高峰攀登的路上,我們只是一級‘臺階’”。

到野外獲取一手資料

在納木錯站點做了8年的定點觀測后,魏達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整個高原面。“站里的監測工作畢竟只是碳匯研究的、很小的一個點,最終還是要走出去,到更廣闊的地方去進行全面觀測。”他說。

借著中國科學院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契機,魏達去到了青藏高原的20余個野外臺站,在西藏申扎縣、亞東縣、改則縣等地開展自動化觀測,并在可可西里和羌塘無人區等地超前布局碳匯監測網絡。

在此次青藏科考期間,魏達和團隊成員一起進行了跨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祁連山的野外采樣。“從海拔3000多米的祁連山,到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我們一般會在兩個點位之間往返四五趟,邊跑邊采樣,一趟下來要花十五到二十天,單程就是幾千公里。”至今,魏達對于這些公里數、海拔高度等數字記憶猶新。

確保數據無誤,已內化為魏達的“本能”。“我們的儀器在每次開機后都要做穩定性檢測,以保證數據的質量、讓誤差保持在1%以內,這樣做出來的研究才有價值。”魏達說,青藏高原低氣壓、強輻射的自然環境十分特殊,是實驗室難以模擬的,所以必須走到高原上,聆聽生物的“呼吸聲”,只有在真實環境里才能獲得一手數據。

2020年,魏達成為研究生導師,開始帶領一批批年輕的學生繼續探索這片廣袤的高原。

“我們學地學的,必須到大自然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光去還不行,還得用心觀察和思考。”這句話是魏達的導師教給他的,在科考路上,他也把同樣的話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

在野外,魏達和學生風餐露宿,靠著“硬餅子就咸菜”,他們采集了大量樣品,累計獲取了3600余條監測數據。

身處再苦的工作條件,魏達也沒有退縮,不過他也有怕的——“不怕下雪、下冰雹,最怕的是下雨”。有一次為了趕工作進度,他和學生冒著雨不間斷地采集了三四個小時的樣本,高原上氣溫很低,他不幸“中招”發燒,只好前往醫院治療。

而讓魏達至今難忘的事,發生在2020年國慶節期間。當時,他帶著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共6人駛進可可西里無人區。剛出發十幾公里,荒無人煙之地突然躥出一頭棕熊和兩頭牦牛,一路跟著他們的車跑。好在魏達和隊友隨機應變,讓前面一輛車向前跑,后面一輛車掉頭向后跑,才成功甩掉了棕熊和牦牛。

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這些年,魏達采集了數萬個空氣樣品,獲取了扎實的研究數據,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15篇國際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碳匯變化提供了扎實的數據,也為制定西藏國家生


編輯:馬嘉悅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