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會議新聞
用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日電 (見習記者 呂婉瑩) “我上個月到云南調研,‘戳心窩子’地感受到各族干部群眾‘鎮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感人精神。在‘百里邊關第一哨’刺樹丫口村,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戍邊館’距邊境線不到100米……”在8月31日召開的全國政協“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嚴慶說起自己在邊疆的調研感受時,十分感慨。
紅色文化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生動載體。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群眾艱苦奮斗、共同奮進的百年歷史征程中,有7個民族136名戰士用鮮血譜寫的進藏先遣連英雄故事,也有草原“額吉”迎接“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人間佳話;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也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各族人民攜手繪就了一卷又一卷紅色篇章。
嚴慶在教學中曾向維吾爾族同學展示西藏阿里烈士陵園資料,同學們深受觸動。因此,他建議,挖掘、宣傳各族人民堅守國門、國防、國土意識的實際,使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資源和素材。
“技術手段為我們開展網上紅色社會教育、干部教育、學校教育提供了載體,應積極關注、研究,鼓勵相關紀念館在社會服務中提供遠程教育資源。”嚴慶認為在發揮好紅色文化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數字技術的力量也不可忽視。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蔣建國則認為,可以從革命文化紅色記憶和偉大杰出人物中提煉打造中華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以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他說:“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等一系列偉大斗爭,斗爭中產生的革命圣地和形成的精神譜系,都展現和標注出中華文化高度。大批革命烈士、先進模范、時代楷模和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獲得者等杰出人物,都集中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風貌。”
同時,蔣建國還建議,要積極用好已經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增強各族人民的認同感。“貫徹執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嚴格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認真組織憲法宣誓儀式、入黨入團儀式等,以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意識。”
編輯:羅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