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速看!常委們總結的“就近就業指南”
打工不必去遠方,家門口就是好地方。而要迎接“雁歸來”,昔日勞動力輸出區域當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多位常委圍繞這一話題分享了觀點。
這些區域,可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向就業市場的傳導,今年上半年,西部各省區農村富余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人次均不同程度出現下降。同時,各省區就近轉移就業也存在結構性矛盾,導致“招工難”和“就業難”的問題并存。
為此,民革中央建議做好產業文章,拓寬就近就業渠道。支持西部各省區明晰戰略發展定位,全面融入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充分立足當地生態優勢、資源稟賦及擁有豐富的特色農畜產品實際,積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產業集群,做強產業鏈,暢通供應鏈,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近就地實現就業。進一步支持西部地區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文化旅游業,擴大就業空間,拓寬就業渠道,更多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信息化、組織化程度。支持西部各省區建設覆蓋鄉、村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信息平臺,通過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方式打通“最后一公里”。培育壯大基層勞務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
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對新疆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定就業、增加群眾收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既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也能為新疆各族群眾創造更多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為此,全國政協常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新光建議進一步完善支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支持新疆加快補齊紡織、服裝產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短板。圍繞“支持南疆地區打造我國重要的電子產品組裝加工基地,支持北疆地區打造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集散區”,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不斷提高吸納就業的能力。
“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的奇跡。我們看到,一大批有質量可持續帶動群眾就業致富的特色產業項目到了收獲期,一大批經過脫貧攻堅考驗、群眾認可的基層干部到了成熟期,一大批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和鄉村治理的有效做法到了鞏固期,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由于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不充分,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和經濟下行壓力沖擊,部分脫貧地區勞動力就業創業存在一定困難。”為此,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建議,除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支持力度,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建立跨區域勞務協作機制,采取訂單式、組團式等有效方式精準開展勞務對接,鼓勵脫貧地區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幫助脫貧人口實現穩定就業外,應挖掘本地資源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農民工就近務工創業,既不再奔波,又相對安全,同時方便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缺創業資金、缺專業技能、缺政策扶持、缺風險意識。
為解決這些問題,民建中央建議,建立鄉村能人宣傳跟蹤機制,邀請創業成功的當地企業家現身說法,傳授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完善就業創業政策扶持體系,設立農民工就業補助資金和一次性創業補貼資金,落實支農支小政策,大力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和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廣,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構建農民工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培訓的靈活性,精細化制定“定單式”培訓方案;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體系。
助力就近就業,產業要在“特”字上做足功課
“從調研情況看,凡是富裕的鄉村,大都有主導特色產業,廣大農民能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充分就業,吸引在外優秀人才、務工群眾、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回鄉發展。因此,要引導脫貧地區積極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做強特色富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組織實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示范區等產業融合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提供更多渠道。”羅志軍這樣說。
近年來,各地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依托優勢特色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吸引扶持一批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農村總體就業形勢和就業條件仍需改善,尤其因疫情散點多發導致的農民就業不穩、工資收入減少等階段性困難還比較突出。
為此,全國政協常委、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建議,構建高值加工體系,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向產地下沉,引導龍頭企業在縣域布局,支持發展功能食品、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激活氣候條件、地形地貌、老舊農房、山果野菜、傳統手藝、生產生活場景等稟賦資源,積極發展鄉村車間、家庭工場、手工作坊、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直播直銷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培育政銀企協調、產學研配套、企企合作的良好產業發展生態,引導地方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做強鄉村主導產業,不斷擴大鄉村就業容量。
返鄉創業與入鄉就業,政策應“一視同仁”
隨著人口省內流動的日益頻繁,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縣域城鎮化是人口流動的必然選擇。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逐步提升縣城發展質量,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縣城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民建中央建議,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就業政策保障: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并享有同等公共服務,加快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相關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健全戶籍地、常住地、參保地、就業地公共就業服務供給機制,推進就業創業政策咨詢、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等服務覆蓋全體城鄉勞動者,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相關技能培訓,讓進城的農民工更好地在城市留住和生活;健全就業領域投融資機制。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健全就業領域投融資機制,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在返鄉入鄉創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就業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和要素粗放投入,產業規模不大,工農銜接不暢,質量效益不高,吸納就業能力不足。
為此,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順建議,大力發展強縣富民產業,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自主權,堅持因地制宜,優化各類園區的產業布局,加強對承接轉移產業和招商引資企業的甄選,將集約、高效、綠色作為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方向,著力培育一批區域經濟引領作用突出的重點企業,以及行業競爭力較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帶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質增效,有效擴充縣域吸納農民工高質量就業的容量。同時積極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依托特色農業和生態環境資源優勢,發揮農民特別是大齡農民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特長,一方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另一方面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健康養生和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把產業價值留在縣域,把就業和致富機遇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推動“新農人”變身“田秀才”
在全國政協常委、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吳晶看來,近幾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城市來到農村,用新思路、新技術、新裝備為鄉村發展賦能,這就是“新農人”。創業的年輕人、返鄉農民工、直播帶貨的鄉村網紅、情系家鄉的鄉賢等“新農人”正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發揮著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作用。
為更好地培育“新農人”,實現全面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吳晶認為亟須做好“四字”文章:一是“引”,結合農村產業發展實際出臺更加積極有效的“新農人”引進政策,著重在引進機制、資金補助、配套保障、獎勵激勵上下功夫,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吸引更多“新農人”去鄉村發展;二是“育”,“新農人”多數是從城市到農村的“新手”,要根據各地實際構建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圍繞各鄉鎮特色產業設置培訓課程,以產學結合、田間實踐、專家解讀、科技入戶等形式加強技能培訓力度,通過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培養一批懂技術的“田秀才”、會直播帶貨的“鄉村網紅”、善經營的“農創客”;三是“留”,做好各項保障措施,特別是要落實“新農人”的行業準入、用地保障、貸款貼息等措施,完善項目支持、生產指導、質量管理、對接市場等服務,為“新農人”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四是“勵”,要采取多種激勵手段,提升“新農人”的榮譽感和價值感。
我國職業教育70%以上的生源來自農村,發展職業教育既是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措施,也是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
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歐陽澤華建議,著力完善政策鏈,健全職業教育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制度,比如實施鄉村振興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完善就業鏈,暢通職業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渠道,比如積極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地方政府共建產業學院,把現代農業園區、村委會(社區)等作為職業院校產校融合與實訓基地;著力完善創新鏈,打造職業院校畢業生雙創支持平臺,比如建設一批返鄉入鄉創業園區、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和眾創空間,積極為有需求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創業者提供經營場所、技術支持、產品推廣、財務法務、融資對接等綜合服務。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8月30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