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潮白河的鳥兒又回來了!
——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鄉村振興考察記
人民政協網天津8月18日電(記者 張原)“看亮點、強信心、聚共識、促發展”。8月8日至11日,天津市政協組織住津全國政協委員深入寶坻區、薊州區集中考察鄉村振興情況。幾天來,委員們走企業、進鄉村,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平臺情況,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成果,實地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新變化,對“兩山理論”有了進一步認識。
委員們在調研中欣喜地看到,美麗的潮白河畔,綠樹成蔭,水質明顯改善,鳥兒回來了,魚類品種更加豐富。寶坻區薊州區大力建設美麗田園、美麗鄉村、美麗庭院,打造興業之鄉、宜居之鄉、文明之鄉、幸福之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果豐富。
“我們要持續深入調研事關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精準建言,凝聚共識,以實干實績迎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考察間隙、交流座談中,委員們圍繞天津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
“黨建引領 能人帶路 規劃先行”建家鄉
天津市落實“十四五”規劃鄉村振興重點目標,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488元,同比增長3.4%,成績喜人。而過去曾一貧如洗的薊州區小穿芳峪村的目標是人均6萬,集體收入600萬。如何挖掘的潛力,住津全國委員很關心關注。
“是村里9名黨員邀請我回家鄉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必須回來。”村黨支部書記毅然放下自己在外區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帶領村民改善環境,保護古樹名木,把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現在一到節假日,這里特色鮮明的民宿十分搶手。
寶坻區小辛碼頭村的農耕美景、漕運舊景、善德盛景、鄉村亮景,給游客帶來文化的熏陶與享受。薊州區西井峪村深入挖掘石院石方、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打造出了“五景十坊三十院”等特色人文景觀。這些項目依托本地獨特、獨有的資源,推動旅游與文化、農業、民俗、特色食品等深度融合,既打造了獨具地域魅力的消費名片,也有效釋放了消費潛能,帶動了消費的火熱。
委員們發現,重規劃,黨建引領是成功的法寶。
天津市政協主席盛茂林與委員們走村入戶,邊看邊問邊總結。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關鍵有個好支書。我們這次考察的許多鄉村之所以發展得好,就在于村黨支部堅強有力,在于有一批‘能干的好人’帶領村民致富。”
“建議打造文旅項目一定要注重規劃,留下文化印跡,讓旅游者感受到這里曾經的‘鄉愁’。”盧永琇委員說。
委員們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發展中,要廣泛聯系農村黨員干部、志愿者、鄉賢等能人,發揚“河挖三尺,地長一寸”的精神,帶領村民振興產業、增加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考察中,委員們感受最深的是,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建設項目,展現出的勃勃生機。曾經是劣五類水質的潮白河,經過多年的改善治理,如今帶動周邊魚米之鄉發展,馳名中外的小站稻年年豐收,小站稻全產業鏈正在加快創建,水清地肥,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得到提升,農作物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速了這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寶坻區借京津冀協同發展東風,食品加工、鄉宿民宿給群眾帶來越來越好的收益,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天津作為直轄市,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既擁有地處京津冀城市群的區位優勢和廣闊市場,又有良好的土地生產條件和完善的工業加工體系,還有堅實的工作基礎和充足的農業科技力量。
“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王奕、金永偉委員都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文旅融合,有關部門要加強規劃引導,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讓鄉村文旅產業效益實現幾何級增長。
考察中,委員們關注點大多放在富裕村、明星村如何打造“潛力股”上,這些村都在探索具有直轄市特點的鄉村振興模式。“要立足大都市農業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育種、制種等特色產業,推動種業振興,不斷提高土地的畝產價值,為我市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提供有力支撐。”
盛茂林說,“手中沒把米,喚雞都不靈”。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項目,多途徑增加集體經濟收益,開辟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很關鍵。
“鄉宿建設中要更加注重人性化規劃和管理。”羅家均委員提出,文旅產業要加強服務的“黏性”,強化互聯網思維,打造游客喜愛的沉浸式消費體驗場景,讓消費市場火起來、持續火下去。
“細節決定成敗。”孫太利委員建議,要守正創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慢不得,也急不得,必須堅持先立后破、穩妥有序。”
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的改善讓委員們振奮,促進共同富裕,增強農村“造血”功能,政協委員的調研建言永遠在路上。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