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保秋收,這幾個話題為啥被反復提及?
近日,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近300畝生態水果園已進入采摘旺季,黨員志愿者們正在幫助果農們采摘火龍果。白林村以“黨支部+基地+脫貧戶”模式,構建企業、村、脫貧戶利益聯結機制,脫貧戶穩定脫貧成果。今年,生態園水果預計總產量達30余噸,總產值將突破50余萬元,有效帶動周邊百余人次就近就業,人均月增收2500元。 賈寧 黃有安 攝
夏糧豐收看小麥,秋收看水稻玉米。水稻本性喜熱,但天氣太熱水稻也會“中暑”。甚至有農業專家認為,持續高溫可能會導致水稻減產。結合今年夏秋之際大江南北普遍高溫這一大背景,我們應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防止水稻減產?稻米深加工能否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金融保險在為種植戶托底方面干得又如何?
精耕細作:種糧是一門科學
如果將水稻按南北劃分,則北方水稻需要接受抗寒性考驗,南方水稻更需通過耐高溫性測試。
“種糧是一門科學,影響結果的變量很多,我們能做的就是利用全方位技術,提升農戶的智慧種植決策能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愛科農上海崇明島水稻項目負責人冷國輝這樣表示。
今年6月,冷國輝和他的團隊在上海崇明區種了1600畝常規水稻“超級田”,目前水稻正處于分蘗期。所謂“超級田”,其實就是通過全生育期智慧種植決策系統實施指導,靠地塊分析、精準種植指導、地塊氣象預測、作物遙感監測、15日災害預警等功能“加持”的數字化超級示范田。
“我們根據無人機遙感監測看到整個水稻長勢,最新遙感診斷相比上一期是增強的,相對于周邊其他地塊,這塊水稻‘超級田’長勢為優的區域占總體的46%,長勢為差的區域占總體的1%。”據冷國輝介紹,無人機遙感監測的好處在于能精準監測作物長勢,10分鐘內出具監測報告,輸出包括與往年長勢比較、與周圍同類型作物長勢比較、自身長勢均勻度情況等,6小時內發送種植戶手機中。
同時,基于水稻模型,根據水稻品種的特征特性以及24小時內氣象情況、田間情況,冷國輝他們將智能化地推薦一套適于當時田間狀態的種植方案。這套方案應用于整個水稻生長周期160天左右,可以輸出近20多項數據來指導種植。
有苗七分喜,因此保苗很重要。“高溫天氣苗和草都長得很快,草一多就會跟苗搶營養。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高溫期間指導種植戶在最佳控制期把草控制住,讓水肥繼續支持苗的生長。”冷國輝同時表示,高溫之下幾乎所有水稻都會發生稻瘟病,適時調配適當的肥藥進行防治,可以有效助力農民增收。“很多規模種植戶種植面積達到千畝,經過精準調配,每畝平均肥藥施用量降低20%。我們力爭通過智慧種植決策數字工具,幫助規模種植戶每畝節省成本和增加效益總計在200元以上。”冷國輝這樣說。
“根據我們在黑龍江五常有機水稻基地的反饋,今年有機水稻長勢不錯,但對于其他地區尤其是南方水稻主產區來說,高溫造成的影響可能會大一些。從穩產角度看主要還是要搶抓農時,水肥管理得當,培育健康作物抵抗惡劣天氣。”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正谷聯合創始人、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技術工作組專家張友廷這樣表示。
有機種植的稻田雖然長得沒有化肥種植那么快,但自然狀態的生長更為健康。“種糧是門科學,如果過量施肥,也有可能造成作物徒長,風雨來臨時造成倒伏,反而影響產量。但據我們觀察,農民種地主要靠經驗,很多經驗本身還存在問題。相比之下,遵循科學管理可以避免一些失敗,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氣候,適合種植不同的品種,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天氣情況以及田地里的土壤肥力、含水量等進行精準管理,這就要用到數字化管理,需要借助地方政府或大型龍頭企業的幫助。”張友廷這樣說。
精挑細選:產業鏈拉長促農戶增收
水稻保住質量、產量很關鍵,收獲之后的精深加工則更能讓農戶獲得真金白銀。而產業鏈的延長往往與市場需求和技術支撐密不可分。
眼下,很多有機食品商在籌劃中秋“爆款”,對于制作有機月餅的米面雜糧,這些平臺有著嚴格的篩選標準。“比如正谷五常有機水稻,我們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進行有機生產,土地還是農民的,只是按照我們的指導統一進行有機生產,生產出的有機水稻被統一收走,既嚴格貫徹了有機技術,又保證了收益、避免了市場風險。當然,生產中的技術要經過多次培訓,從一開始就精準觸達農戶。”據張友廷觀察,這種“訂單式”的產銷合一在相當一部分水稻田、玉米地里已蔚然成風。
而據冷國輝觀察,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食物的需求逐步側重到了口感上:“比如制做壽司專用的大米,需要它涼的時候也很糯,沒有回生的狀況,像吃糯米糍。這跟平常咱們吃的大米品種就不一樣,市場價格也就不一樣。不同品種的參數信息輸入到我們的水稻模型當中后,會給到不同的種植決策方案,指導農戶種植。”
精打細算:金融保險一路“泥腳印”
農業農村部8月11日發布消息稱,近期江淮南部、湖北大部、四川盆地、貴州東部等地出現高溫天氣,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10天華北華南等地多降雨,江南、四川盆地等地持續高溫。當前黃淮海夏玉米進入抽雄吐絲期,是授粉結實的關鍵期,也是高溫干旱等不利氣候條件的敏感期;北方春玉米、西南和南方夏玉米已陸續進入灌漿期,正在進行干物質積累和產量形成。為加強玉米田間管理,提高防汛抗旱風險應對能力,農業農村部專門制定了以“分類指導、抗旱防澇、合理追肥、一噴多促、病蟲防控”為重點的防災減災技術意見。
近日,中國人壽財險內蒙古分公司在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固陽縣成功落地玉米收入保險項目。據了解,這是由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聯合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中信建投期貨推動的“收入保險+MAP項目+銀行融資”試點項目。項目保障玉米2500噸,承保面積0.5萬畝,可提供7000萬元的保險保障,主要聚焦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在農業產業鏈條中引入農服、保險、銀行等金融活水,立足于服務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著力解決農業生產鏈條中根本問題,為從事玉米種植的農業生產者提供了全產業鏈的風險保障。
“暴雨讓我家本應收割的稻谷倒伏了大半,幸好有水稻保險挽回損失,我可以安心備耕晚稻了。”地處江漢平原的湖北省監利市白螺鎮韓埠村村民劉小四這樣表示。
連日暴雨,白螺鎮不少稻田受到影響,為減少農戶損失,盡快恢復生產,讓農民感受惠農政策的溫暖,鎮黨委、政府組織農業部門、保險公司以最快速度核損、審批、賠付。據負責該鎮農業保險的中國人壽財險監利市支公司易生華介紹,此前已核實的受災稻田為764畝,涉及農戶13戶,水稻保險總賠償款4.1萬元。“雖然受災情況還在核實統計中,但公司確保做到應保盡保,讓每一位投保農戶都享受到國家政策的幫扶。”易生華這樣說。
據我們了解,湖北省水稻種植保險的保險金額為每畝400元,保險費為每畝24元,保費由中央、省級財政和農戶按47.5%、30%、22.5%比例負擔。農戶自己每畝只需繳納5.4元,當遇到自然災害及水稻病害時按照受災程度計算賠款。“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后,我們吃下了定心丸,自己的投入有保障了,大家的種植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劉小四這樣說。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