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三夏”時節話“三農”,靠啥減碳不減收?
吃有機菜,也成了官方認證的減碳舉措?6月9日是第十五個“世界認可日”,值此特殊時刻,全國首批零碳認證的有機蔬菜在指定零售平臺上線,這些蔬菜包裝袋上貼有一個綠色的圓形標識——“零碳農產品”,代表著這包蔬菜在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凈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在世界資源研究所做出我國“減少農業碳排放可能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最大挑戰之一”這一結論之大背景下,有機農業能否兼顧減碳大任和助農增收?“三夏”時節話“三農”,委員與業界人士從“一聲碳息”聊起。
一杯春茶一棵菜,
背后一溜兒碳足跡
產品碳足跡并非新詞,從農業領域看,近到一棵菜,遠到兩個月前的全國首個碳足跡認證茶——葉尖春曉,農業領域的減碳探索,一直備受矚目。在其背后,作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今年4月,由認證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研發的《零碳負碳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技術規范》發布,并取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認證資格備案,開創了我國零碳負碳農產品認證標準制定的先河。
“擁有零碳認證的有機蔬菜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為零,消費者每吃一包有機菜,都是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對于首批上架的零碳認證有機蔬菜,盒馬商品采銷中心采購劉良超這樣評價。
另據盒馬首席商品官趙家鈺透露,今年會在全品類發力,便于消費者一站式購齊,享受價優、安全、豐富的有機食品。
而追求低碳、零碳,追尋碳足跡,也已成為很多國家百姓的日常消費習慣。根據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的梳理:2008年前后,英國最早開始實施碳標識,政府要求給超市中的食品都標上“碳足跡”標簽,以便消費者充分了解到這些食物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有所選擇的綠色購物;日本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制度,要求出售的農產品須通過碳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法國新環保法案作為全球第一個強制性環保和碳標簽,強制性要求在法國制造、銷售和使用的消費品都必須披露產品的環境信息。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統計,中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建筑、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等領域。另據測算,食品產業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6%,并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畜牧業和捕魚業、農作物生產、土地占用、食品的供應鏈分別占食品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1%、27%、24%、18%。由此可知,減少農業碳排放可能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最大挑戰之一。
“我們可以據此認為,食品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還有很大的減排潛能,而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在直接和間接排放上都有減碳作用。”談及此,正谷聯合創始人、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技術工作組專家張友廷這樣表示。
但以有機促減碳,對于國內農人來說并非坦途。因為眾所周知,有機種養殖從始至終都離不開“燒錢”二字。
在張友廷看來,兩點原因造成了有機農業的這一“窘境”:一方面,相比于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產勞作,有機農業則多數是通過租賃較大規模土地、雇傭農民進行生產的,因此在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和勞動積極性方面,有機農業都有些“吃虧”;另一個方面,相比常規農產品品牌意識不強、主要以產量區分價格甚至透支土地承載能力等情況,有機農業的發展則更為精細化,產品單價客觀上也貴于非有機農產品,以此覆蓋各項成本。
錢從哪兒來,來多少才夠,是個核心問題。
“歐洲在2030年有機土地覆蓋率將達到25%。而歐盟有機耕地2019年占比約為8.5%,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2030年底預計占比會達到15%-18%,由此可知,實現目標的挑戰較大。當前,歐盟年均用于有機農業的補貼在75億歐元左右,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有機農業發展行動計劃,歐盟將在2023年至2027年間,從歐洲公共農業政策的預算中爭取380億-580億歐元,進一步加快有機產業發展速度。”張友廷據此建議,我國推動有機種養殖業發展、進而實現減碳不減收,同樣需要政策助力和資金到位。
減碳與有機,
標準亟待梳理完善
“燒錢”之外,有機農產品評價標準統一問題,其實也困擾著一些期待嘗試的人。
“標準框架的完善是當務之急。”在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忠明看來,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有機農業標準方面已初現框架,但仍存在認證標準不統一、認證操作不規范的情況,這些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無法保障有機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業減碳也將存壓力。
王紅玲進而建議,國家應盡快建立規范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實行規范的低碳產品目錄,統一國家標準、認證技術和認證規則。
“從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進步的方向判斷,發展有機農業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景和熱切期盼。歐洲的瑞士、瑞典、丹麥、荷蘭、德國等國,亞洲的日本以及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有機農業較為發達。根據上述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和價值判斷,有幾項工作是我們干起來比較困難但又極其重要的。”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提到了四件事。
一是面向生產者特別是中國的小農戶推廣和普及有機農業理念極其困難,原因是農戶規模太小,發展有機農業規模不經濟。
二是發展有機農業會受到農業資源稟賦與環境條件的約束,如我國屬于人口多、農業資源稀缺、農業發展環境約束嚴重的國家,因而有機農業發展步履維艱。
三是發展有機農業需要集成推廣應用前沿科技成果、先進工程技術,但中國這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技術較多。
四是發展有機農業需要依法構建契合有機農業需要的管理體系、市場規制方案,但中國尚未構建起類似治理方案,因而市場上不乏假有機農業、假冒偽劣有機農業技術及投入品、假冒偽劣有機農產品及相關服務。
問題存在,而我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決心也可以被讀懂。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決定組織開展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工作。本報記者注意到,在創建工作需完成的重點任務中特別提到,要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開展有機肥統配統施社會化服務,在更大范圍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同時,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穩定農業綠色發展投入,推動綠色農產品優質優價。
政策前行軌跡,可見一斑。
也有人在嘗試,
走一條更新的農業減碳路
“事實上,關于有機農業同減碳增收的討論,目前國內國際都比較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化董事長寧高寧分享了他的見聞——一方面,有人認為有機農業可以減少化學藥品、化學肥料的使用,會比常規農業減少更多的能源消耗,從而實現減碳目標;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有機農業較常規農業在產量上存在劣勢,巨大的糧食供應需求導致有機農業需要更多的土地,而開墾土地通常會推高二氧化碳排放。
對于有機標準的認定,的確也很有爭議。“一是有權發放有機證書的機構較多;二是有機技術指標眼下較為寬松,對肥料農藥及生產過程的要求標準不一。”寧高寧這樣說。
而農業發展的話題,說到底要回到土地上去實踐。以寧高寧執掌的中化集團為例,據我們了解,其下屬先正達集團目前正在著力推動“可再生農業”模式——運用低耕或免耕、多季節種植、多作物輪作等種植方式,同時采用最新技術及工具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數據顯示,運用可再生農業的種植方法和技術,可以使土地生產力提高19%,養分效率提高57%,農藥效率提高33%,并且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我們推出了相關產品及倡議,如ARTESIAN?玉米種子、Bin Buster工具、‘潤田’項目、‘恢復’倡議等,旨在有效幫助農民在產出優質糧食的同時減少碳排放,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無疑,寧高寧正在嘗試走一條更新的路。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農業 發展 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