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端牢“中國飯碗”|“生物育種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

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萬建民

2022年06月07日 10:00 | 作者:王慧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6月6日電(記者 王慧峰)小小種子,攸關國脈。

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解決14億人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必須要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能力。而種子,就是決定產量的最基本的要素。

“確保種業安全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礎。”在萬建民看來,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中國糧’主要用的是‘中國種’”。但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我們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比如資源保護利用不夠,一些領域育種創新特別是基礎原始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個別蔬菜品種等競爭力不強。

1

“我們的水稻、小麥單產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水平,其中水稻單產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但是大豆和玉米的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比較大。”萬建民分析,除了耕地、水等自然條件掣肘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在水稻、小麥等口糧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較多,而在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資源相對有限,同時生物育種等技術應用還不充分。他舉例說,我國的雞肉市場主要以白羽雞和黃羽雞兩大品種為主。雖然中國本土的黃羽雞吃起來口感相對比較好,但白羽肉雞憑借著料肉比最低、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等顯著優勢,在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可是長達百年的時間里,其種源卻被外資企業牢牢把控。除此之外,高端設施農業中的一些蔬菜,還是國外品種占據主導地位。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將在海南考察的第一站安排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并再一次談及種子之于中國飯碗、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如何不負這殷殷囑托,把科研育種這件“有養育中華民族的戰略意義”的大事辦好?

“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構建現代種業創新體系,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徑。”萬建民說。

他介紹,生物育種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育種的統稱,主要包括利用轉基因、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等技術,對動植物開展高效、精準、定向遺傳改良和品種培育。

萬建民將種業發展分為四個歷史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包括分子標記、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等,4.0時代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目前發達國家已進入種業4.0時代,而我國還在2.0至3.0時代之間徘徊”。當前,全球農業生物技術迭代升級,生物育種競爭加劇。重大基因挖掘與功能解析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驅動從人工智能到合成生物學等新技術正在以越來越快的周期出現,“我們迫切需要推動實現種業跨越式發展。”萬建民說。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生物育種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萬建民說,通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在生物種業領域實現了由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轉變。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一些關鍵問題需要加快解決。“如關鍵核心技術原創不足、重大產品迭代升級滯后、生物育種創新活力不足等。生物育種組織體系和機制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創新能力尚未形成。”萬建民直言。

作為國內頂尖的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萬建民在國內較早提出和實踐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構建了水稻分子育種技術體系。他表示,我國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及雜交水稻等研究領域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但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及優質品種選育推廣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距離。“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的立項機制,針對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攻關,實施長期穩定的支持。”他強調。

打好種業翻身仗,任重而道遠。

“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是我國追趕世界科技前沿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萬建民建議,部署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生物育種創新能力,加快作物種源科技攻關、加強作物種源挖掘與創新利用,開展作物種業基礎研究,聯合上中下游不同育種單位開展良種聯合攻關。特別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品種的培育,把控種業的發展主動權。把產品研發從以產量為核心轉向優質專用、抗病抗逆、資源高效、適宜輕簡化、機械化的多元化發展,培育高端優質專用新產品,滿足市場對多元化品種的需求。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生物育種不僅是科學技術問題,也是滿足市場需求的經濟創新行為。”在萬建民看來,既要尊重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夯實科學基礎、謀求技術突破,也要充分尊重經濟規律,加大種業體制機制創新,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充分保障各類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把事關國計民生的生物育種產業做大做強。

1960年,萬建民出生在江蘇省泰州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農村的貧困、農業的落后和農民的艱辛,是那個時代留給他這代人抹不去的記憶。他迄今仍記得中學時代每月能分配到17斤全國糧票,“那時候很少吃到米飯,能吃飽就是最大的幸福”。

大學時,萬建民選擇了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就是希望能給鄉親們提供最好的糧食品種,助其獲得豐收。幾十年來,他將全部精力傾注于水稻研究,始終想著努力改善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我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什么才算得上是一粒好米?在萬建民心里,優質水稻,既要能滿足普通健康人群,也要考慮到特殊人群的需求。為此,萬建民率領團隊歷時20余年,通過將近10萬種稻米進行篩選和培育,最終培育出適合糖尿病人特別是糖尿病腎臟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的水稻新品種——W0868。

然而,種業振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的那樣:“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