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徐霞客游線標志地尋找與論證行動專題>現場考察論證
"帶心上路,一切俱足” ——廣西宜州實地考察行感錄
最美不過人間4月天,很高興由于《徐霞客游記》給力的指路之功而有這樣一個機會,由李榮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帶隊,和王寶才(徐霞客研究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順生(河南鄭州政協副主席)與王崗(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一道,來到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廣西古城宜州,并在組織方的悉心帶領下實地學習探訪一番。
公元1638年農歷二月十六到三月十六,“游圣”徐霞客(1587—1641)在廣西宜州境內進行了為時一個月的旅行考察,可謂“行走中的蟄居”。《金剛經》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徐霞客是行知合一的代表,是我國國土考察的先驅,有著“一個人的國家地理”之美譽。他對不設限未來的期待和篤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謹在此分享與徐霞客宜州紀行的價值重建、史料認定和論證方法并非無涉的所思所感。
(一)宜州紀行在《徐霞客游記》文本及徐霞客游線中的細心定位
“霞印天下”的徐霞客他“我筆寫我心”,在宜州的日記達兩萬余字。《粵西游日記四》一開頭是為了帶走好友靜聞的骸骨而帶病在南寧府羈絆,困頓的他與惡僧頻頻交涉,之后北出昆侖關,經南丹衛治三里城方才抵達慶遠府(今宜州縣)。筆者以為,行走中在宜州短暫的蟄居,歷經清明與谷雨兩個節氣,從“不知吾鄉亦有之否”與當地制茶和家鄉陽羨茶的比對中固然透出了行旅中淡淡的鄉愁,字里行間偶爾漏出對惟恐馬符驛傳刁頑不力的焦慮;但總體來看,體會流離中的溫暖、哀生民之多艱(當地因饑荒戰亂帶來的民生凋敝)是語篇的主色調;并且更重要的是,30天的苦累旅行,30天的快意收獲,他在當地的游歷包括但不局限于1座名山(多靈山)、1條江河(龍江及其3條支流,或曰10多條河流溪潭)、2座古城(慶遠郡府城與德勝千戶所城)、10多處巖洞、20多座寺庵祠書院以及一批歷史人物遺址(如馮京故里、天門拜相山、黃山谷祠、宜州刺史張自明墓地)等。因為除了在大多地方他不吝文字地描寫神奇秀麗的山川風物外,還有些地方他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卻直言“不忍舍去”。宜州的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申報準備工作很到位,這得益于以韋麗忠(宜州政協主席)“鐵娘子”為首的,有速度、有溫度而又有風度的工作團隊辛勤而走心的工作。而書面材料幾乎看不出是十來天的時間完工的,更在于基礎性研究與基礎數據支撐扎實。資料袋中的材料,像《徐霞客與宜州》、《落落孤云獨往還:徐霞客宜州旅行記》以及姑且容我稱之為“寰宇訪碑錄”地方版的宜州歷代拓片集,加之歷史上徐霞客塑像、霞客亭的自發塑立,15年前為紀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以及徐霞客宜州游線圖中各重要景點的新設里程碑,堪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典范,雖然當地尚未有正式的徐霞客研究機構而香山寺與西竺寺惜已不存。
徐霞客游線宜州標志地自然與文化遺存中所列的9個點——永定土司、香山寺、南山、會仙山、三門巖、九龍山、多靈山、懷遠古鎮與德勝古鎮——如放在大語境中九九歸一,將之作為徐霞客游線大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與標識地,我們在注重相關文化遺存和自然遺存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基礎上,是不是還可以再考慮一下其特質歸納?我們走了這么久,讓我們沒有忘記為什么要出發。譬如說,廣西上林發旅委的同仁在總結認證后一年來的顯著成效時提到了城市品牌的提升,如“上林:徐霞客最眷戀的地方”。宜州“宜山宜水又宜人”,其形象如何提煉,在徐霞客游線涉及的縣域單位中如何呈現才更脫穎而出才更好呢?只要有機遇意識,從規劃、論證、宣傳、保護、開發等方面著手掀起高潮自然不在話下。而這就像一個實干的理科生到了PPT呈現階段,感覺人生處處都是智慧磨礪的磨刀石。筆者這樣講,用老北京的話說就是在數別人家的炕頭有幾床被褥,因此謹在此友情提醒,在五一九寧海認證會之前如歸結出三五要點或一句得體而亮麗的概括語,就更加圓滿了。
(二)用心觀復的科學筆記風格及其意義所在
當代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的私人博物館取名叫“觀復”,源于老子《道德經》第16章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神州大地浩宇遼闊,對于這部“地書”的理解與認識,何嘗不需要像圍棋復盤那樣反反復復且琢且磨呢?
《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中的宜州文本,從文體學的角度觀察,除了正文記錄外,還有被印刷成小號字或楷體字會更加明顯的隨文注釋(共計18處),而三月初九日游歷后他意猶未盡又寫了大約4500字的關于宜山宜水的匯總專條(此“文中文”中又有6處注釋)。這是《徐霞客游記》在中國古代游記文學史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說與徐霞客他在后續的西南遐征中寫出的《盤江考》、《雞足山志》等雄文一脈相承:為了容納眾多的性質各異的內容,適應巨大的篇幅,《徐霞客游記》在體例上分四種情況,即日記正文(游記的主干);文中偶有說明(用小字加注);還有一些綜述性的專條,補充交代當地的風土、物產、人物和歷史,或綜括山水、地形(游記正文的發展或補充);有些地區還形成較獨立的專文,如《永昌志略》、《麗江紀略》、《法王緣起》等,集中反映某一地區的歷史或現狀(也可說是注說或專文的擴大)。“百聞不如一見”,宜州紀行以及整篇《粵西游日記四》這方面的過渡性樣板作用叫人興奮,這也是我這次來的一大收獲,因為這種文本處理方式是對文人文學寫作超越性的艱難跋涉,是在遍地都是喀斯特地形的地方不顧艱難困苦而達到的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豐富和發展了宋代以來的日記體游記。“游圣”看似桂冠,這頂帽子是否足以概括徐霞客的爭論卻一直從未停止過。宜州見證了徐霞客作為一個作家的成熟與從容:正文按游程發展,采用日記體裁,用時間把眾多的景致和時間貫串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縱的線索。注說、專條與專文,這三者雖然范疇不同,規模各異,但都對重要問題展開,進行橫的典型解剖。縱橫交織,詳略互補,構成了獨特的“徐霞客游記體”,在世界游記寫法中獨樹一幟。
徐霞客“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閱歷和智商、情商雙商兼具,在心有通悟,方在外有顯化,對我輩后學而言這才是唯識的正途:他不是從本本到本本,也不屬于宋明理學心學范疇,而有著強烈的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特質——本身用肉眼看是第一遍(見),逐日的道里行程的流水賬文字記錄是看了又看之“觀”(又見),而透過這樣有形的鏡頭感(科學觀察)的整理呀反思呀自然屬于反復觀之“觀復”(第三遍)。并且讓讀者也通過咀嚼和反芻,清清楚楚地體會到了他初入一地時的搖搖晃晃、跌跌撞撞如何最終將宜州的個人地理志情報掌握得如此穩穩當當。爬多靈山、探九龍洞與被當地人傳為美談的“(徐霞客)三進白龍洞”,更是他“踏遍青山,上下求索”(溫家寶)的極佳個案。這種清晰的成長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境遇,它與“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河池精神也有著不謀而合之處,因此更可以是“十三五規劃”中當地建設、旅游開發尤其是目的地“體驗經濟”方面(如“求真、求是、求實:宜州等你來知行合一”)很好的一個切入點。
(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如何弘揚徐霞客精神的再思考
首先,基于歷史地理的觀察,以及“協調、綠色、開放、創新、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宜州與南丹、金城江之間的深情厚誼與宜州作為河池地區領頭羊的角色都揭示著分省沿線的相關縣市后續打包考慮的可能性。與挖掘、保護與開發意識未免趨同一致的省區相比,廣西山水是塊璞玉,無需過多雕琢,具有原生態之美。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浙江省內率先陸續次第開展梳理的同時,廣西的第一梯隊布局的基本成型可視可期。
其次,抗日戰爭時期浙大南遷至貴州途中曾在宜州辦學長達16月之久,浙大“由浙而贛、而湘、而桂、而黔,所取路徑,初與霞客無二致,故徐霞客游記不啻為抗戰四年來浙大之遷校指南”。它與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聯合大學又被迫徒步到云南昆明同是徐霞客精神的現代實踐——何況這里還是浙大“求是”校訓的誕生地。徐霞客游線標志地不僅見物,更見人,見精神。
其三,時任浙大校長的竺可楨先生,在此地花了三角錢買來《徐霞客游記》細讀,并抽空一一比對研究,終成徐霞客研究的大家。本月15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任繼愈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不止唐紹明先生和筆者本人,還有其他長者尊者們,都提到了臨大聯大“小長征”的精神內涵。竺可楨先生在宜州的這段經歷值得我們細心關注和耐心探究。
其四,不是題外話:徐霞客在宜州行的一開頭就在注釋按語里有寫“嘉靖間調二土司(即永定長官司與永順長官司)兵至吾鄉(江蘇江陰,隸屬于南直隸)剿倭者,所云狼兵是也”。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勾結漢奸許棟、汪直等匪幫大肆燒殺擄劫,民眾被殺者達數十萬,錢財損失不計其數。明衛所軍隊大多畏戰,或龜縮或潰逃或束手就擒,明世宗朱厚熜只好征調直隸長箭手、真(定)保(定)達兵、山西白棒手、河南毛葫蘆兵、少林僧兵、徐(州)邳(縣)鹽徒、青州長槍手、沂州沙家兵、竿子手、廣東藤甲兵、處州坑兵、漳州倉兵、上杭賴家兵、湖廣土兵、廣西狼兵陸續前往江浙御倭平倭(《明史·張經傳》)。尤其是廣西的俍人俍兵頗有彪悍之氣,在他的家鄉以保家衛國的忠義之血,書寫過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徐霞客因此心存好感。
另外,徐霞客一貫被想當然地認為是“孤獨的行者”,這只是部分真理。客觀公允地說,徐霞客是“獨行俠”,但是與此同時,徐霞客更是“一位擁有眾多知音的行者”,祝勇所謂徐霞客“幾乎一生沒有一個可以對話的人”的說法并不成立。他在慶遠府的社會交往豐富,人際互動特點明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可從多民族文化接觸的角度支持漸進式探索。最后,last but not least important,本人在此代表徐霞客研究會也表個態,愿意見證江蘇江陰與廣西宜州兩地人民的友誼地久天長。
之所以拉拉雜雜講“挖潛”,讓這些多維結構渾然一體,或曰知識信息關聯網絡的建構,主要是因為在我看來,每個當下都是全部宇宙的臨時結果以及臨時起點。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就叫“萬古開今”?全部的發生都與我們相融,古今一體。每個個體都連接著所有的歷史和未來,尤其是像徐霞客這樣因其獨特的生命路徑選擇和“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李先念)的個性而更具有公共性的人物!
徐霞客是大家的,徐霞客是世界的。徐霞客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正如蘋果之父喬布斯“過程就是最好的獎勵”這句真心激勵人心的話語所表達的,關于徐霞客游線線性文化遺產申報,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的尋找與認證,無論是剛入手或跨界接觸其人其事的,還是已經鉆研多年為“千古奇人奇書”所折服的,我們從起點到現在,任何一個起點算起到現在以及遙遠的未來,在政府主導下參與的民眾對徐霞客及其線路認識的過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本身,便是最好的獎勵。心比眼睛要看得遠;帶心上路,一切俱足。我認同前一位(王順生先生)發言所講的“勢大好設局,局成則事成”的觀點,而“成功,不過是優秀的副產品”!謹與此與各位同仁共勉,謝謝大家。
(作者任小玫系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弘揚徐霞客精神顧問團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分會副會長,根據2016年4月28日廣西宜州現場會議發言整理而成)
編輯:郭娜
關鍵詞:廣西宜州實地考察行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