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觀點·評論>委員評論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習近平總書記5日下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新境界,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中央關于新時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并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拓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有序推進各族群眾跨區域流動融居,支持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群眾到東中部地區經商、務工、就業、求學、定居等,引導東中部地區群眾到民族地區投資、工作、學習、生活,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大勢。具體工作中,我們要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此外,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各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在支持民族地區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擴大面向東中部地區的招生規模的同時,提高東中部高等學校、內地民族班在民族地區的招生比例,深化民族班教育管理模式,讓孩子們在一起共同成長進步。堅持開展各級少數民族參觀團和訪問團活動、民族地區基層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參觀考察活動,支持各類性質的民族聯誼活動等群眾性交流活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夯實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基礎。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各族群眾增強“五個認同”,在全社會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氛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此外,要推動民族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協作,使民族地區更好地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序推進共同富裕,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物質基礎。在城市,要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加快推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照顧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構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使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能融入。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最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要站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立場上,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鮮明體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題,講清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要通過研究全面闡釋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深刻體現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史料支撐和歷史鑒照。
當前,我們已經踏上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讓我們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在新征程上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報特邀評論員 丁時勇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民族宗教委主任)
編輯:李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