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建立健全種業政策支持體系>會議新聞
探索“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曹曉風委員“5分鐘”發言的背后
“近年來我國大豆嚴重依賴進口。分析深層原因,本質在于我國耕地不夠和牧草不足。我想從鹽堿地改良利用、草牧業發展等角度談談我國種業創新政策上的幾點看法和建議。”25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建立健全種業政策支持體系”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言簡意賅地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濃縮進了一個“5分鐘”的發言。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然而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再加上我國西北內陸、東部沿海、東北和青藏高原等地的鹽堿地成因、程度各不相同,無疑對科研攻關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5分鐘”的背后,則是曹曉風委員推動科研成果精準落地的探索實踐。
“我們科研團隊正與黑龍江省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合作進行育種和鹽堿地改良研究,同時與北京三元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北京奶業協會籌備對接一個牧草種質研發的項目。”據曹曉風介紹,這是一條通過飼草育種,有效改良鹽堿地土質的同時,也為養殖業提供優質飼草的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的農業發展之路。
首農食品集團現有奶牛存欄8.7萬頭,苜蓿地3萬畝,作為合作牽頭方,北京三元種業畜牧研究院副院長馬慧告訴記者,因收割、加工、草品質等方面的問題,當前國產牧草營養成分并不穩定,雜草多,對動物的適口性和營養配方的合理性都有影響,“而且我們部分牛場周邊的地也是荒廢的鹽堿地,如果在改良飼草品質的同時把這部分土地也利用起來,那就太好了。”
“建議國家增加支持改善我國土地質量的公益性基礎研究,逐步加大對牧草、經濟作物和生態林草的科研投入?!?/p>
“在科研立項和管理機制上,建議國家支持跨學科交叉的基礎理論探索研究及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也正是在研究與應用的對接中,曹曉風完善了此次發言的建議,“我國當前進口的飼草,比如苜蓿,適應的是國外大水大肥的土壤環境,我們還是要因地制宜,加大科研力量開發出適合本土環境的飼草品種。”在現場的互動交流中,曹曉風補充道。
來自種業企業的馬慧同樣非常關注此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情況。當記者問到其對種業振興的看法時,馬慧思考片刻后,“那我就說點心里話吧,希望國家在人才、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能給予牽頭承擔種業振興項目的企業更多支持?!?/p>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3月26日 第 02 版)本報記者 包松婭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