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龐無忌)在脫貧攻堅中曾經發揮重要力量的“科特派”們,如今迎來鄉村振興的新挑戰。
“科特派”是科技特派員的簡稱。1999年2月,福建南平選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村開展科技服務,這成為中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端。
自此,數以十萬計的農技人員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診難題、支新招、講技術,將“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他們有的與農民一同創業,有的深度介入產業鏈條,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和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科特派”制度也成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之路。
如今,這一科特派制度已實施20余年。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還需要科技特派員嗎?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馬國湘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振興,這其實對科技特派員的需求更大,同時要求也更高。
“科特派”面臨新挑戰。馬國湘認為,在科技特派員選派過程中,存在選派需求不匹配、先選派后適應的情況。有的特派員和農村當地發展特色產業不能精準對接。
對此,他建議,“科特派”與鄉村要真正做到“雙向選擇”,實現供求雙方的精準對接。數字化方式有助于推動這一過程。馬國湘認為,特技特派員也需要“上線”。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平臺接受農民咨詢,做到遠程服務、在線指導、即時反饋,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和優勢。
一些地方已有探索。例如,福建推出“慧農信”云平臺,農戶在平臺上可以像網購一樣“淘”專家,以待解決的生產技術難題“下單”,再由相關的“科特派”在線“接單”解答。
除雙向選擇、供需匹配外,特派員還需要再培訓。馬國湘指出,單純的學校教育其實難以滿足這個特殊職位的需要。而且,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專業技術領域將從傳統的農業技術,擴展到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鄉村規劃甚至金融服務等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技術領域。
因而,馬國湘認為,需要抓好特派員的再培訓、再提高工作,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村產業發展的能力。他建議,一方面,可以動員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相關的專業人才加入特派員隊伍,加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也根據鄉村產業振興的新需求,培養專業技術能力強、科學素質高的人員擔任科技特派員。
當然,想要真正讓農村留住人才,還需要提高“科特派”們的待遇。馬國湘認為,應在科技特派員經費投入、職稱評聘、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充分調動科技人才扎根農村基層、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科技特派員“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2019年時,貴州曾試點科技特派員年薪制。省內16個深度貧困縣面向全國選聘480名專職科技特派員,獲聘人員最高年薪可達50萬元人民幣。
對于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的“科技特派員”,福建南平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業,推出科技特派員風險補償貸款業務,對科技特派員創辦、領辦或所服務的企業(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給予貸款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