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奚冬琪)校服作為一種特殊的服飾,具有其他服裝所不具備的教育承載意義。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1月發布的《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當下校服市場存在著市場競爭機制不足、校服品質安全不過關、設計缺乏美感等問題。如何讓小校服發揮出大能量?不少全國政協委員都表達了對中小學校服現狀的思考與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認為,我國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服飾作為一種禮儀表達,具有傳達教化的功能。“校服除了具有辨識度,還要有一些時代氣息,也應注入一種精神追求。”楊朝明說,校服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培養和引導孩子的審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內校服設計以運動服為主,肥大、單調且缺少審美,長期不被學生及家長接受。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提高和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日趨關注,校服育人功能的發揮也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與重視。”楊朝明建議,可以依據各自校園歷史文化的淵源,推出與校園文化相匹配的著裝禮儀、審美等相關教育內容。從家校互動的角度,可以提倡舉辦高質量的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家委會、家長參與到校服的制定采購流程當中。
“缺乏時尚和時代感,比較凝重,沒有品質感。”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在談到中小學學生校服問題時,對現在中小學生校服的款式頗多感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雪也認為,學校的校服不單純是學校統一管理學生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徑。
為此,劉月寧和張雪建議:要到孩子中去做調研,知道孩子心目中最美的校服是什么樣子。可以讓學生參與校服設計,通過校服的設計、選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校服的款式可以隨時代發展變動,男女校服款式應有區分,讓穿著更合體。
《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對于不同季節、不同校園場景下的校服有著更豐富的需求。但校服的供給水平參差不齊,受到有違市場競爭的地方保護、價格限制、質量標準不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滯后于需求的發展。
對此,楊朝明認為,應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讓家委會、家長參與校服采購。張雪則建議,在現有校服相關管理及標準文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出臺更加科學細化規范化的指導文件,推動落實,加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