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2年第二期
駱芃芃:玉樹臨風?歷久彌新—走出國門的中國篆刻藝術
我從事篆刻藝術的創作、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經幾十年了,對中國這門歷久彌新的藝術形式有著深深的鐘愛和豐富的體認。近年來,中國的篆刻藝術逐漸邁出國門,猶如“玉樹臨風”一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下面,我想以一個親歷者和從業者的角度談一談中國篆刻的淵源、歷史和現狀。
中國篆刻藝術是以石材為載體、以漢字為主要表現對象并由中國古代印章鐫刻技藝發展而來的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國家機構的權力、證明個人身份的憑信物,其制作多由工匠采用金屬鑄造和鑿制而成,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幾千年來,中國篆刻藝術作為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直伴隨并影響著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除了具有獨立的藝術特點以外,還有著諸多的社會文化功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質、進行社會交流和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是中國人的一種人文追求。
天佑春回聯--駱芃
中國的印章起源于殷商時代。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印章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骨上面類似印章樣的東西,人稱“商鉨”。西周時期鉨印已開始廣泛使用。
印章作為一種藝術品出現大約是在唐代。唐代以前,印章的入印內容大多是官銜、人名,也有少數吉祥用語。宋元以后,又有了以書齋館號、書畫鑒賞、詩詞成語等為入印內容的印章。這樣,印章的用途擴展了,它不限于實用,而且還有了被人欣賞的藝術價值。此時的文人、藝術家們開始選用石材代替金屬并親自動手刻制印章。這一技藝的改變,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篆刻家在繼承前輩優秀技藝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出現了自明清以來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多種流派和風格,并誕生了丁敬、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以及當代諸多大師。這些藝術家將這門古老而又彌新的傳統藝術一直傳承、發展并創造至今。
近年來,中國篆刻藝術從國內藝術家的書房、展廳走向了國際領域,并且日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國家重大的外交事件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6年始,國家領導人出訪贈送的國禮更多采用了中國印。中國印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作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最尊貴的友誼和文化的象征。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采用了中國印的形式,這是一枚全世界最知名的中國印。奧運會采用的中國印,將當代中國篆刻事業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駱芃芃篆刻作品
2009年9月30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中國篆刻”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有幸作為項目申報負責人。中國篆刻的申遺成功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良好的國際大環境,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熱潮,中國篆刻在國外舉辦展覽、講學的頻率和范圍日益增長和擴大。2012年,由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藝術展“中國印的世界—駱芃芃篆刻書法藝術展”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隆重開幕,拉開了中英建交40年序幕。展覽展出了我鐫刻的中國國學經典“諸子百家”警句,尤其是我鐫刻并書寫的牛頓和莎士比亞的名言,博得了英國觀眾的稱贊。2015年,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印的世界·駱芃芃篆刻書法藝術展·東京展”在日本舉行,我鐫刻并書寫的日本古代文人松尾芭蕉、阿倍仲麻侶的詩句,獲得了日本朋友的喜愛。
懷若氣同聯---駱芃芃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了“中華文化大講堂”,我有幸作為年度首位講演者赴歐洲,于奧地利、捷克和波蘭多所大學舉辦“從中國篆刻看中國人的人文追求”的講演,十分成功。巡講令歐洲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和中國文化。尤其那場在捷克國家博物館的講演,令捷克的許多漢學家至今難忘。那天,我和捷克藝術家一同前往捷克國家博物館進行演講,途經沃爾塔瓦河,望著那寬闊而清澈的河流,我禁不住哼起了斯梅塔那創作的《我的祖國》那首交響樂,捷克的朋友們十分驚喜!他們沒有想到一個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中國人可以隨時隨地唱出他們國家的樂曲!大家一路心情激蕩地唱著來到了博物館。那天我的講演非常成功!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篆刻以印章標識的形式頻頻出現在國際重大外交場所,我多次有幸設計并鐫刻了這些印章標識。作為中國文化元素的中國印,加深并加強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展示并提升了中國的文化品位和國家形象。
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肆虐,在中國援助法國的醫療物資上貼著一枚非常靚麗的印章大標識“千里同好,堅于金石”。這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學者、經學家譙周的名言,意思是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誼比金石更加堅實。印章兩側刻有代表和平美好的鴿子和鳳凰簇擁著中法兩國國旗,北京的天壇與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疊加在一起象征著中法友誼堅于金石,牢不可破。這枚印章標識是我受中國政府委托設計并制作的。帶有這枚印章圖片的消息一經發出,當天就有超過了兩億多的點擊率,深受中國和法國人民的好評和喜愛。這枚印章至今還在中法兩國人民之間傳誦著佳話。
唐詩一首--駱芃芃
經過一場場的展覽、講演和設計制作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印的重要標識,我深刻體會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博大精深,想要使其在域外增加接受度,首先要了解和尊重他國的文化和人文歷史,更重要的是要有雙方國家文化的互動和互鑒。2019年,我在英國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廳舉辦的紀念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篆刻”申遺成功十周年—“二十四節氣書法篆刻展”后,又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英國牛津大學等連續舉辦“中英傳統文化中的共有形態”的講演和研討會,效果很好,主要是大家都有參與感以至達到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走向世界的中國篆刻藝術像一座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橋梁,將中華民族的文明、中國文化的元素一步步地送到世界各國,彰顯著中國的精神氣質與風采,為共同繪就“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美好畫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本文2020年5月刊登于《捷克文學報》,2021年9月1日修訂)
駱芃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學位)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篆刻》雜志總編輯,中國篆刻藝術館館長(廣西)(北京)。 2008年榮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2009年榮獲“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3年榮獲中國文聯“文明人物·中國文藝家”稱號;2014年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9年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法篆刻展覽并多次擔任評委、評委會主任。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2年3月第二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中國 藝術 篆刻 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