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2年第二期
徐利明:優秀書法作品應達到的審美高度與功力水平
要尊重不同作者存在年齡層次和功底積累程度不同的問題。因為年齡層次關系到一個人在學書過程中接受與變通古碑帖的能力與水平,這種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時俱進的。青年作者學一家像一家,在展覽中能夠得到充分體現的是其取法古碑帖所達到的熟練程度及變通活用的水平。你作書的文字內容跟古碑帖上不是一個內容,作品的樣式、章法組合也不一樣,但你的書法作品要表現出古碑帖的形式美意趣,很像很生動,但不是機械刻板地模仿,而是靈活變通地模擬,作品的氣息和技巧要達到整體的協調統一。如做不到這一點,是肯定不能入選或獲獎的。如果是中年書家的作品,其功底積累就比較深厚一些,學的比較多,變通的余地也比較大。我們要倡導確立自己的學書追求目標,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在書法表現上有自己的個性語言,但這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做到的,要經歷一個漸變的、逐步成長、得到歷練、達到成熟的過程。
樂府六朝聯--徐利明
我喜歡用江蘇書壇的幾位老前輩做例子,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蕭嫻、陳大羽,幾個老人完全不一樣,沒有互相影響,而是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取法路徑,各有各的歷史傳承,也各有各的出新主張。是很了不起的!我特別贊賞高二適的取法路徑,他學宋克,學康里子山,還學唐太宗、唐高宗等,還寫楊凝式《神仙起居法》等,這幾位是一般人學書很少關注的。一般人學書特別關注的是蘇軾、米芾、王鐸等,要么北朝碑志,他的學書取法明顯與同時人拉開距離很遠。再看其專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證》,書稿八萬多字都是毛筆寫的。《急就章》是章草經典,他的考證遠涉甲骨文,甚至追溯到更遠的那些古文字,為研究章草,涉及甲骨、金文、刻石、簡牘、帛書,等等,夾雜在手稿中的各種體勢的字例都是他自己寫的,用以說明章草的來龍去脈,糾正《急就章》中的訛誤。
我認為,我們應倡導取法途徑的豐富與多向,不要跟風,跟風是沒有出息的。跟風現象是一種膚淺行為,是一種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表現,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短視行為。學書者、書家應該經常思考和開拓自己新的書路,取法路徑不能長年“一貫制”。過去我們常聽一些師輩提醒我們“不要結殼”,這是什么意思?是說你固化了以后就改不了了,就不能有新的進步了!
毛澤東主席詩-詠蛙--徐利明
我曾經對王鐸和八大山人書法的演變過程做過個案研究。這兩位個人風格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從成長規律和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有共同性。他們三、四十歲時,往往學一帖像一帖(有的作品書寫時可能年齡更小一點)。我們不一定能看到原作,不一定掌握全面的資料,但是可以推論,年齡越小功底就越淺,隨著年齡增長,臨帖和創作的積累越來越多,得到了歷練,功底逐步深厚,越來越成熟。大約在四、五十歲前后往往變化特別大,因為此時學過的碑帖已比較多,思考的問題也比較復雜,反映在書法實踐當中,他們會經常嘗試不同風格的筆調,所以一時期的作品面目表現得特別活躍,筆墨的變化、章法的變化、字形到用筆的各種變化特別多,很不穩定。
我們曾經一度在全國書展上看到,許多青年作者熱衷于學王鐸,喜歡效仿其一筆豎畫斜斜的自右向左下方拉下來,拉得很長,這是王鐸中年時期熱衷的事,五十多歲以后就不這樣做了。王鐸中年時期還熱衷實線、虛線連綿纏繞一氣,實線是筆畫,虛線是牽絲。筆畫與筆畫之間,偏旁與偏旁之間的映帶、牽絲連綿不斷。但是五十多歲以后,日趨穩健,中年時代那種動作多、動感強、用筆粗細變化反差大、牽絲用得多、章法和墨的變化多以至漲墨含糊一團的現象不見了,變得氣息平和了。六十歲之后的字,越來越干凈,越來越平正;氣息平和,用筆穩健,章法無奇,但是越來越有內蘊、越來越耐人尋味了。他六十多歲就去世了,如果能多活一些年的話,其書法還會越來越平和。八大山人七十歲前后到八十多歲的作品(他是八十多歲去世的),也是越來越平和了。他中年時寫的字奇姿異態很多,氣息也比較怪,到晚年線條越來越厚實,字態越來越穩健,墨色變化也比較平和了。所謂平和簡凈,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一室半窗聯-徐利明
再說林散之先生。他早年的字流傳下來很多,包括二十幾歲的都有,那時的楷書就寫得比較精到了,或取法唐楷,或取法魏晉。后來他廣泛地取法,學了大量的碑帖,從古代到近代,凡是他覺得好的都會去臨習,篆、隸、真、行、草,可謂容納百家,以此為功底來謀求創立自己的風格。他聽從黃賓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誨,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游歷了很多地方,增長見識,豐富學養。他詩、書、畫、印全面修煉,篆刻青年時搞過,中年以后才放下。晚年他畫得也少了,但是詩、書是相伴終生同臻高度的。《人民中國》日文版雜志1973年第1期發表了林散之的書法,其草書作品筆墨精到、格調高雅,令日本書家折服,他們絡繹不絕地到南京拜訪林散之。日本書壇巨擘青山杉雨恭恭敬敬地題寫了“草圣遺法在此翁”為贈。此時林散之先生74歲。到80歲后其書法進入化境,越來越放得開,以前的筆墨精到、法度講究,更深層次地隱起來,天趣真情活躍于字里行間,流露在筆墨之外。筆墨的虛實變化更達到一種高度,尤其是宿墨的用法,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臻于神奇而通融的化境。
橫披-千祥云集-徐利明
根據書法規律來說,一個書家的成長過程有早年、中年、晚年三個階段,流露在外的形式技巧、筆墨功底所達到的高度以及其書所表現出的情懷、精神的深度在不同年齡段是不一樣的。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蘇東坡也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之極也。”孫過庭講的“復歸平正”與初學時的“平正”不是一回事,蘇軾所說的“平淡”,是“絢爛之極”后的至高審美境界。八大山人和王鐸晚年的“復歸平正”和他們早年書法筑基階段的平正是不一樣的,即蘇軾所說的“平淡”,是絢爛之后復歸平淡,是有豐富而耐人品味的審美內涵和精神內涵的。蘇軾原文當就文章之道而發論,書法同理。
書法發展到今天,已經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學書者及書法家必須增強學養、多在書法本體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不要跟風,要有自己的個性追求和獨到路徑。中國書法自古以來千變萬化,風格非常豐富,為什么到最后都集中到某幾家、某幾種碑帖上去了?那么多古代名作精品,那么多名家大師經典作品,為什么視而不見呢?這是很不正常的。書法的發展應該百花齊放,應該豐富多彩。從作者角度,從書協領導者和展覽評審者、策劃者的角度都應該注意這個導向問題。我們著眼于書法未來的發展,對此應充分關注。
徐利明
1954年生,文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印社社長,西泠印社理事。
榮獲中宣部、人事部、中國文聯表彰的首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紫金文化獎章”。專業成果獲第一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金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篆刻評比一等獎。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2年3月第二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書法 越來越 高度 取法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