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新聞動態
多措并舉防范極端天氣——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建言極端天氣防范
人民政協網南寧1月23日電(記者 肖亮升)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局地強降雨、大風(龍卷)、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造成的影響不斷加劇。去年以來,極端天氣在我國多地引發多起重大傷亡事件,如河南鄭州“7·20”極端暴雨災害,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給全國各地再次敲響了極端天氣防范的警鐘。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全會期間,黃忠官、鐘國平等委員圍繞如何防范極端天氣提出意見和建議。
“要加強極端天氣預報預警。”黃忠官委員建議,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分發系統,使預警信息快速有效傳達到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按災害預警等級啟動應急預案,強化對低洼地帶、軌道交通、地下空間等重點風險點管控。
“要采取多樣有效預警方式,提高預警覆蓋面。對一些高危區域、行業和人群要建立快速響應機制,設置避災預案。對普通群眾則通過簡潔明了的圖樣文字將氣象災害相關知識準確傳達。”黃忠官認為,除了通過多種方式向群眾實時發布預警信息外,在城市標志性建筑設置氣象預警塔,緊急情況下啟用防空警報進行警示。在農村,則利用大喇叭、宣傳板報等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揮黨員、村干、志愿者的防汛巡查作用,及時發現險情。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實現氣象科普知識進單位、社區、學校、農村,擴大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的覆蓋面,提高群眾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
“聚焦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提前量,提高極端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業務能力。”鐘國平委員建議,提升觀測能力,開展站網科學設計和布局,優化地面觀測站網布局,開展垂直觀測補短板工作,更新升級氣象觀測設備,發展智能化觀測技術和裝備,強化雷達協同觀測。利用地、空、天觀測手段的組合進行小、中、大尺度的“嵌套式”觀測,實現對極端天氣過程特征的整體把握和細致分辨。
“建設新一代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增強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能力。”鐘國平提出,開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云化改造和能力提升建設,建成基于云構架、多部門應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基于通信大數據、電子地理圍欄、5G邊緣計算、集群組網、低延時廣連接等秒級精準靶向預警信息發布技術研究,建設預警信息靶向發布子系統,實現向高影響地區、高風險人群快速、精準、靶向發布預警信息。將預警信息發布納入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系統,建立面向基層社區網格員的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流程,強化基層網格員氣象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再傳播職責。
另外,鐘國平還建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防汛救災部門應急聯動和社會響應的機制,形成極端天氣應對合力。健全部門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應急聯動流程,出臺重大氣象災害預警響應具體舉措,研究制定本行政區域或行業部門重大氣象災害臨災閾值指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和隱患排查,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完善基于極端天氣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的自動停工停業停課機制,形成遇極端天氣政府及相關部門快速響應部署、相關行業依規停工停產停課、社會公眾主動防災避災的科學、高效、快速的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充分發揮社區、企業和公眾在氣象災害防范應對中的主體作用。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