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雙減”如何與中高考改革相向而行
“雙減”政策出臺后,社會各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分析與研討,實踐層面的改革探索亦同步拉開。如何處理好“雙減”與考試評價改革的關系,使二者相向而行、相得益彰,是其中一個非常現實又極為重要的問題。
“雙減”與中高考改革的關系辨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名稱直接點明了適用范圍:義務教育階段。那么,“雙減”與高中教育和高考改革有關系嗎?筆者認為,不僅有關系,而且關系還很密切。因為不管“雙減”還是高考改革,都不是某一個橫切面的改革,而是上下貫通、左右關聯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雙減”的落地施行,將極大地改變小學、初中的教育生態,從而向上傳導到高中階段,影響高考改革的進程與成效;另一方面,新高考“一核四層四翼”的命題改革理念,必然向下傳導到義務教育階段,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正因如此,我們在探討“雙減”與考試評價改革的關系問題時,不能只談中考而忽略高考。
“雙減”與中高考改革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是雙向的、交互的。
一方面,考試評價是指揮棒,亦是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落實“雙減”,必須對考試評價和招生制度進行改革,確立科學導向,緩解家長的緊張與焦慮。為此,“雙減”《意見》第18條專門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積極完善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依據不同科目特點,完善考試方式和成績呈現方式。”
另一方面,中考、高考改革要發揮出積極的、正面的導向作用,需要“招—考—教—學”全流程各環節無縫銜接、良性互動。而在過去家長和學校被校外培訓機構和應試教育裹挾的強大慣性下,中考、高考的改革導向容易被扭曲、被消解。可以說,“雙減”讓學校回歸育人主導地位,有利于改變片面重視智育、單純追求分數的教育生態,為中考和高考改革的順利推進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此可見,“雙減”政策和中高考改革在政策立意和目標上是一致的。“雙減”從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高學校育人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入手,中高考改革從變革考試命題和招生制度、發揮科學引導作用出發,二者向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樣一個共同目標靠近。二者是相互支持、相向而行的。
“雙減”與中高考協同下的課程教學變革
表面看來,落實“雙減”其中“一減”——減輕校外培訓負擔,主要靠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強力推進規范治理得以實現,學校的主要任務則是落實另“一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但是實際上事情遠非那么簡單。落實“雙減”的關鍵是提高學校育人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后服務質量,事關中小學課程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深刻變革。如何做才能既有助于“雙減”高質量落實,又順應新高考、新中考改革方向呢?
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三個方面。
圍繞“四層”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
“雙減”背景下,要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時間還給學生,以前那種加班加點補課、擠占學生休息時間和素質拓展活動時間的做法行不通了;把知識點掰碎了講、面面俱到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也該改變了。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提質增效,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重構。重構的依據是什么?不妨借鑒一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它將高考考查內容概括為“四層”,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并對指標體系作了細致的說明。這“四層”既是高考考查內容,也是應考查的素質教育目標;不僅是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內容重構,也應該以“四層”為核心和主線,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這樣才能避免走彎路,少做無用功。
作業設計要與中高考命題改革“同向同行”
現在各學校圍繞壓減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進行了許多創新探索。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筆者建議可多參考中高考命題改革的思路,做到二者“同向同行”。
對于中高考命題改革的方向,多份政策文件中都有相關表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第20條提出:“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雙減”《意見》第18條提出,要“進一步提升中考命題質量,防止偏題、怪題、超過課程標準的難題”。
事實上,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就對中考命題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由此可以看出,中高考命題改革,起碼在思想和理念上已經比當下的作業改革先行一步了。其中一些考試命題指導思想如“增強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的比例”“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等,恰恰也是當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推動作業設計改革的方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操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高考命題強調有“減”有“增”,重在調整試題結構比例,“雙減”下的作業改革何嘗不應如此?壓減作業總量的同時,如何增加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作業設計,這對于教師而言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貫徹“以學定考”原則,做到“教、學、評”一致
只要擇校、升學的壓力存在,家長的焦慮就不可能完全消除。曾有一些家長向筆者反映:教材和教師課堂上講的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到了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卻發現不少內容是課堂上沒有學過的(特別是初中的史、地、政、生等科目)。于是家長心里就有些打鼓了:怎么辦?還得課外想辦法補啊!之前也有人在網上吐槽:課堂上學的是A,可是期中期末考試要考B,中考高考考的是C。A、B、C覆蓋范圍和難度都不一樣,教師該照著哪個層面來講?
筆者認為,教、學、評(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考試評價)三個環節的脫節是造成上述問題和困惑的根本原因。對此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教師課堂講授、學生學習以及考試評價在具體內容上不應該也不可能做到絕對一致,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其實每門學科莫不如此,在所學內容基礎上的舉一反三、拓展延伸算不算“超綱”“出圈”?顯然不算!否則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何培養?另一方面,教師課堂講授、學生學習和考試評價三個方面,在理念、目標和方式上應該盡量做到協調一致,這樣才不至于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和焦慮。
首先,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確定了“以學定考”的基本原則,課程標準是中高考以及期中期末考試命題的根本依據。“雙減”實施后,“課內不足課外補”的情況不復存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必須依據課標,做到應教盡教,考試則應做到不超綱、不超前。考試命題超綱、超前,則必然引發課堂教學超綱超前、校外培訓不斷加碼的連鎖反應,導致“雙減”實施功虧一簣。
其次,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也要盡量做到教、學、評協調一致。分析近年來各地中高考試題,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試題越來越“情境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高考考查要求概括為“四翼”,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每一條無不強調情境化,比如:基礎性的考查要求“以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中最基本的問題情境作為任務和基本知識能力運用考查的載體”;綜合性的考查要求“以多項相互關聯的活動組成的復雜情境作為載體,能夠反映學科知識、能力內部的整合及其綜合運用”;應用性的考查要求“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將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整合和運用作為考查目標,設計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創設合理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考試命題已經“情境化”,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是老一套地照本宣科、脫離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科任務探索情境,僅僅停留在概念記憶、原理與公式的簡單應用等層面,學生又如何能應對考試命題的變化?如何圍繞課程內容進行情境化設計和教學,這是教師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性任務。
再其次,中高考改革越來越重視綜合評價和過程評價,如各地中考越來越重視體育,部分地區已經試點開展美育中考;新高考改革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許多初中學校開始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探索。與此相對應,我們是否應重新思考體育、美育、勞育及德育課程的定位及教學方式,并借力“雙減”扭轉過去一些不正確的做法,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雙減”和中高考改革是互相關聯的系統改革。加強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考試評價這三者之間的協同研究,是落實“雙減”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編輯:黃文兵
關鍵詞:高考 改革 雙減 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