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愛國愛港共創榮光>香港活力>香港·教育
一所群育學校的愛與希望
新華社香港1月9日電 題:一所群育學校的愛與希望
新華社記者林寧
一曲《上海灘》的旋律在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以下簡稱則仁學校)的活動室飄蕩,一縷陽光照在中四年級學生賴偉聰圓圓的臉龐上。
這是尋常的一天上學日,賴偉聰和同學正練習吹奏薩克斯。他鼓著腮幫使勁吹,悠揚的旋律從他的手指下飄出。誰能想到他曾經是一個恐懼社交、厭學逃學的“問題少年”?
不給犯錯學生“記過”的學校
賴偉聰是則仁學校的“學霸”。在主流學校,“學霸”意味著學習好,考試成績佳;而在則仁學校,“學霸”除了學習能力強之外,還必須有正常的情緒管理和行為管控能力。
則仁學校是香港八所群育學校之一,創辦于1974年。“群育學校”是為各種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最主要任務是針對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輔導訓練。則仁學校主要服務于有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及行為問題的學生。這里的學生有的自閉、抑郁,有的讀寫困難、閱讀有障礙等等,被特區政府教育局轉介到此。
賴偉聰原本就讀于一所“一類”學校,但因為恐懼社交,進而厭學、逃學,被轉到則仁學校。
初來乍到時,賴偉聰和他的父母承受著被名校拋棄的失落感。他看到了如電影《逃學威龍》般的課堂:不管老師如何苦口婆心講課,總有學生自顧自睡覺,或是突然之間在課堂吼叫……
每當發生突發狀況時,老師總會先穩住學生情緒,然后在訓導主任和社工協助下,把“問題學生”與其他學生隔離開,確保一個人的失控不會影響他人。
老師的專業和耐心,讓賴偉聰感到安全。
漸漸地,他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在則仁學校,一名老師教八九個學生,每個學生的需求都能被關照到。”這里還有與學生及家長密切溝通的社工、當發生沖突時充當調停角色的訓導主任。
“我們不會給做錯事的學生記大過,學生犯的每個錯都有其價值。”在則仁學校當了15年訓導主任的冼景揚說,老師絕不允許體罰學生。老師要做的是找到犯錯的源頭,分析原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并且避免下次再犯。
有讀寫困難、還抽煙喝酒打架的小黃(化名),就是冼景揚教過的學生。連續轉了三所學校之后,父母抱著“甩包袱”的心態把他送到則仁學校。
起初,小黃總是不斷和同學及老師發生沖突。冼景揚每次都會深究沖突的原因,這讓小黃覺得冼老師就事論事,不是針對他個人,慢慢開始轉變。
冼景揚發現小黃特別有運動天賦,就常常帶他去做義工,讓他在助人為樂中找到自信。
受冼景揚的鼓舞,小黃決定靠體育專長考學,戒掉了煙酒。三年之后,他考取了海外一所大學的體育專業,今年讀大四了。“這孩子說畢業后要當體育老師,幫助和他有過相似經歷的學生。”冼景揚說。
用關愛“點石成金”
則仁學校是一所男校,招收小學三年級到中學六年級的學生。小三到中三年級的學生必須住校,周末才可以返家;中四到中六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走讀或是住宿。“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住校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情緒管理和規范行為。”冼景揚說。
賴偉聰住校。每天早上7:30起床,8:30到教室上課,下午可以在宿舍自修,或是返回課室參加興趣活動班,晚上有一個半小時的自習時間,大約21:30熄燈睡覺。
規律的生活讓賴偉聰慢慢消除了社交壓力,專注學習。
集體生活也讓來自問題家庭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社工主任黃秉堅介紹,大多數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普遍缺少父母關愛。曾有一名13歲的學生,父母離異后各自重組家庭,他在極度孤單中對黃社工說:“希望下輩子能投胎到一個好的家庭。”
黃社工總會在節假日時,帶著無家可歸、依然留校的學生吃頓大餐,一個披薩或一個漢堡就能讓他們心滿意足。
黃社工還會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幫他們“圓夢”。
賴偉聰喜歡歐洲文學,由于表現優異,學校資助他在校外上法語課。最近,他又開始學習吹奏薩克斯。
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納西爾·汗,是黃社工口中的“天才導演”,喜歡用手機拍攝和剪輯視頻。他六歲隨父母來到香港,九歲來到則仁學校就讀,已念到中六。“老師從不逼迫我做事,尊重我的興趣愛好,尊重我的宗教信仰,我覺得在這里像在家一樣。”他說。
納西爾·汗說,他希望到內地念大學,將來畢業后首選職業是警察,其次是影視制作者。
與黃社工幾乎形影不離的陳宇航同學,學習古箏彈奏。當被問到如果將來“發達了”會怎么樣?他說:“我一定要宣揚我是則仁學校畢業的。”
求學路上的“中轉站”
作為一所群育學校,則仁學校的定位是“中轉站”。老師希望學有成效、解決了情緒問題的學生能重返主流學校。
則仁學校小學部大約有七成學生會回歸到主流學校就讀。
有的學生不想被貼上“情緒病”的標簽,選擇隱瞞就讀過則仁學校的經歷,有的學生則以則仁學校為驕傲,惦念著那里善解人意、充滿愛心的老師。
“我們一樣覺得桃李滿天下,即便學生不承認念過這所學校,只要有利于他們回歸主流學校,我們也感到安慰。”則仁學校助理校長鄭全金說。
則仁學校中學部的畢業生,大約一半通過考學可以進入大學就讀;剩下的一半學生可以取得中學文憑,繼續接受職業培訓,投身社會,自食其力。
一些原本被放棄的孩子,經過則仁學校的洗禮后,獲得了再出發的機會。
平時,則仁學校不僅舉辦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還加強與內地學校的聯誼交流。
2016年,則仁學校與深圳市坪山區光祖中學締結為姊妹學校,兩校師生定期往來深港兩地交流。
疫情下,線下交流搬到了線上。
去年11月,兩校師生以“探索中華文化”為主題,同上一節直播課。則仁學校老師主講英語課《我們喜愛的食物》,光祖中學老師用普通話主講《中華文化根》。
則仁學校校長郭智穎說:“群育學校和主流學校的學生是平等的,一樣需要探尋浩瀚的中華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那堂直播課上,賴偉聰積極發言,在場報道的攝影記者拍攝并發表了他的照片。
一個午后,賴偉聰在學校的露天桌椅上安靜地寫作業。太陽照著他寬厚的背脊。黃社工拿著彩色打印的媒體報道照片遞過去:“你上報紙啦,快拿回家給你媽媽看。”接過照片,賴偉聰眼里閃閃發光,這是他和同學們第一次被媒體報道。
“這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賴偉聰小心地將照片收好,笑容溢滿圓圓的臉。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學校 學生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