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河南省信陽市:實施“三二三”工作法 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效能
河南省信陽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立足部門、發揮優勢,在工作中構建“三個體系”、創新“兩大計劃”、堅持“三個融合”,全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效能,為信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環境。
一、 構建“三個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打造貼心服務體系。信陽市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融入社區治理和網格化服務體系,建立人員信息登記、流入流出地協作、矛盾調處、定期回訪“四項制度”,發揮社區組織、社會團體、志愿者、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四支力量”,在登記辦證、勞動就業、法律援助等方面為流動人員提供貼心便捷服務,提高嵌入式、人性化、規范性服務管理水平。二是打造綜合協調體系。建立健全民族事務協調處置機制,發揮市委統戰部牽頭協調作用,定期召開相關部門聯席會議,聽取工作匯報、梳理研判風險隱患、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根據問題分類管理、統籌交辦、部門聯辦、跟蹤督辦,形成了職責明確、配合密切、運轉高效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三是打造法治管理體系。信陽市以法治政府建設為統攬,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把民族事務治理工作納入依法治市總體規劃,構建全市一盤棋、監管大格局,對涉及民族方面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協調推進、全面落實。堅持市縣市場監管、衛生監督、城市執法、民族宗教等部門根據執法內容進行聯合執法,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能。
二、 創新“兩大計劃”,服務經濟發展。一方面,實施“21375”計劃激活力。“2”是以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統領,“1”是以“萬人助萬企”活動為主題,“3”是搭建一座“連心橋”、開通一個“智慧網”、辦好一個“商學院”,“7”是成立7個專班抓落實,“5”是確保“五個起來”見成效。將全市民品企業和清真食品生產企業全部納入“21375”計劃,領導干部帶頭包聯,深入企業解讀政策、紓困解難,各企業通過訴求響應平臺反饋問題均做到有訴必應、快速交辦。另一方面,深化“同心圓·共發展”計劃聚合力。在民族聚居村與周邊村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幫扶計劃,將民族團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多項工作融為一體、統籌推進,促成全市40個民族聚居村與周邊51個村簽約結對,聯合舉辦“同慶豐收節”、“中秋團圓聚”、“粽香鄰里情”等聯誼活動21場,讓各族群眾經濟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親近。
三、 堅持“三個融合”,營造和諧氛圍。一是挖掘紅色資源,與傳承紅色血脈嵌入融合。信陽市把“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中,定期組織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各族干部群眾到信陽市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羅山縣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用大別山精神凝聚力量,賡續紅色血脈。二是搶抓工作機遇,與文明創建嵌入融合。以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在文明城市建設中的考核權重,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納入各級黨政班子年度考核,注重結果導向,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面提質增效。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建設,在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建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展廳”,抓住“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深入持久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引導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三是凸顯地域特色,與人文歷史嵌入融合。用獨具特色的“豫風楚韻”地域文化浸潤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根親文化、茶文化、淮河文化等,引導各族群眾通過吃信陽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家,共享信陽文化盛宴,自覺形成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良好精神風貌,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信陽市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信陽市 工作 治理 民族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