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高宗余:用不斷創新演繹建橋人生
◎本報記者 矯 陽
卓越工程師
他長期堅守在橋梁科研、設計、施工一線,從事橋梁工程設計和研究工作,幾十余年中,黃岡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大勝關長江大橋、鄭州黃河大橋、平潭跨海大橋等50余座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成為他建橋生涯中的一顆顆明珠。
憑借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多塔纜索承重橋梁、跨海大橋設計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任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鐵大橋院)總工程師的高宗余。
1985年,從西南交通大學鐵道橋梁專業畢業后,高宗余進入中鐵大橋院。1990年,26歲時開始參與武漢長江二橋的設計工作,負責力學計算。時隔20多年,高宗余當時編寫的“斜拉結構軟件系統”仍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高宗余的建橋人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1998年,34歲的高宗余帶領團隊刻苦攻關,設計出的主跨達605米的福州市青州閩江大橋,在當時全球結合梁斜拉橋中位居第一。團隊用一年時間設計出精確計算軟件,為大橋節省鋼材20%,節省資金3000多萬元。
此后,他又設計了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東海大橋、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開創了“預制、整體、工廠”的新型建橋法,及首次將鋼桁梁設計成獨特的倒梯形,創下世界特大型橋梁通行速度的新紀錄……
“創新的目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不斷進步。”在不斷的實踐中,高宗余凝練出這樣的設計理念。
新世紀,隨著中國高鐵的迅猛發展,高宗余又開始涉足高鐵大跨度橋梁,書寫著橋梁生涯中新的里程碑。
“上面跑汽車,下面跑火車”,公鐵兩用這種橋結構難度遠大于普通的公路橋。為實現經濟合理,結構合適,受力完美的橋型,高宗余力排眾議,提出了全新的設計方案——當時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上采用三索面、三主桁的方案。與傳統的雙索面結構相比,這種方案節省用鋼3330噸,鐵路和公路橋面高度降低1米,兩岸引橋也可相應降低高度、縮短長度,節省工程造價1.1億多元。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收獲了無數“世界之最、中國之最”。在2010年6月,榮獲了第27屆國際橋梁大會喬治·理查德森大獎,這是橋梁“諾貝爾”獎,每年全世界評選一座。2014年,武漢天興洲大橋“三索面三主桁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高宗余開始主持設計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大橋采用主跨1092米的鋼桁梁斜拉橋結構,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設計建造技術實現了五個“世界首創”——千米級公鐵兩用斜拉橋設計建造技術、2000兆帕級強度斜拉索制造技術、1800噸鋼梁架設成套裝備技術、1.5萬噸巨型沉井精準定位施工技術、基于實船—實橋原位撞擊試驗的橋墩防撞技術。經過15年的建設,2020年7月1日,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建成通車。
2021年,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獲第38屆橋梁“諾貝爾”獎——國際橋梁大會喬治·理查德森大獎。
長大跨海橋梁的建造是本世紀我國橋梁科技進步的重要成就。作為我國首批跨海大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高宗余首創主航道橋的箱形結合梁斜拉橋新結構,既解決了海洋環境中的橋梁防腐蝕問題,又滿足了重載車輛專用橋對橋面的嚴格要求;他提出的海洋環境下橋梁結構耐久性設計方案在后續修建的跨海大橋中獲得廣泛應用。
“生命有長短,事業無終點,今天取得的成績,只是明天事業的一個基點,所要走的路還很長。”面對取得的榮譽,高宗余處之泰然。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高宗 橋梁 設計 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