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讓學生“專心地學習,痛快地游玩”
“同學們,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邊是神秘的‘恐龍蛋’。請大家把手伸進去,輕輕地摸一摸,然后用線條描述觸摸的感受……”12月初,北京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的美術課上,美術老師李辰以“畫恐龍”為主題,帶孩子們理解不同材質、紋路肌理帶來的不同觸覺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小組同學齊心協力用豐富的線條和多彩的顏色繪制了恐龍,一堂充滿童趣、想象力和人文情懷的課程就結束了。短短40分鐘,思考與動手之間,學與玩之間,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實踐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均得以提升。
在北大附小,類似這樣的課程還有很多:英語課上,老師鼓勵同學們展開想象,給閱讀文本創作后續,并以圖文形式交流分享;科學課上,老師鼓勵學生在校園內自主尋找、探究不同葉片的樣貌和特點;語文課上,老師將閱讀目標編制成一幅棋盤圖,同學們每完成一個閱讀目標,即可到達棋盤上的一個點,并獲得相應獎勵……精心的課堂設計,折射出這所已建校115年的百年學府,“以人為本,快樂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素養培養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如何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多年來,北大附小開展了深入的思考和實踐。
“所謂創新素養,其內涵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等方面內容。而小學階段是創新素養養成的關鍵期。”在北大附小校長尹超看來,創新素養的養成,既需要有明確的科學設計,也需要潤物無聲,既需要體現在課堂之內,也要貫穿于課堂之外,既要尊重教育規律,也要尊重兒童自身的成長規律。
基于這樣的思考,又結合冰心先生為學校題寫的“專心地學習,痛快地游玩”校訓,北大附小逐漸明確了適應小學階段教育教學規律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學玩相融”。
“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小學低年級段側重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重點通過創新學習方式的變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學中年級段側重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重點通過課程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小學高年級段側重培養創新精神,通過營造寬容的環境,引領學生積極實踐,將好奇心變為持久的愛好和過人的專長,并具備初步的批判性思維。”尹超介紹。
據此,北大附小在尊重兒童天性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結合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梯度設計,以“玩”為載體,有目的地開展“學”“教”“做”等活動。“玩”中“學”,學校開設了融通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健康藝術、社會交往、國際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的175門課程,同時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博雅語文”“生長的數學”“卓悅英語”等學科創新課程和“視覺思維”“生命研學”“碰碰植物”等特色課程,并通過情境體驗、動手實踐等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單一的知識學習到綜合能力提升。“玩”中“教”,開展“生活化、游戲化、綜合化”的教學方式變革,在深度教學中實現學生的深度參與、深度體驗,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玩”中“做”,在STEAM教育中心、創客教育中心等跨學科學習平臺上開展基于新技術的無邊界學習;在學校里隨處可以手工DIY,進行創意設計制造;在生態樓、體育館、美育館、天文館、少年科學院里開展綜合性實踐;在北大、圓明園學科學,在京郊戶外研學……鼓勵學生在立體開放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悟、發現、創造,進而實現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科學的人才培養還需要以科學評價為標尺。為此,北大附小多年來收集學生在各學段、學科的過程性表現,利用信息化手段,動態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展開智能分析,對學生進行“數字畫像+正面激勵+綜合述評”。學校還繪制了正向思維引導圖,形成了《正面激勵100句》手冊,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特別獎項,力求學生人人有獎、個個有特色。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2日 05 版)
編輯:羅文
關鍵詞:創新 學生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