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文化創意+科技創新
——來自智慧灣的融合新景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認定的第四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簡稱“第四批基地”)名單正式發布,包含集聚類基地5家、單體類基地25家。
作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成果,集聚類基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的作用十分顯著。《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21)》顯示,現有的集聚類全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多以高新區或綜合文化產業園區為依托建立,擁有得天獨厚的要素優勢和組織管理機構,為基地建設走“一區多園”“一園多區”之路提供了支撐。此次入選的智慧灣科創園(上海)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簡稱“智慧灣”)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創新價值鏈
國家與在地政策機制先行
2019年8月,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共同制定發布了《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家左右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引領行業發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領軍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中央和地方達成共識。各地強化政策保障,多層級、多維度進行激勵引導。31個省區市陸續出臺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上海等地已在用地、資金和人才等要素上予以實實在在的支持。
智慧灣一直是創新價值的先行者。置身色彩明麗的集裝箱辦公空間,已想象不到它舊時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氣息。通過設計創新和產業再造,智慧灣將老舊廠房重新建設,形成了集園區、社區、育區、展區、商業區和以體育為主的休閑區于一體的六區聯動,打造出協同發展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綜合體。園區目前入駐企業420余家,其中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類企業數量約占企業總數的75%,就業人數超5000人。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以跨界聚合的形式呈現,創新乃至重塑價值鏈,是智慧灣的最大特色。“園區把握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趨勢,但不自我設限,而是廣泛吸納各種資源,精準對接發展需求,在發現中創造價值。”據智慧灣負責人陳劍介紹,智慧灣讓不同的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鏈條中發揮更多的作用,釋放彼此間的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創造融合、開放、發展的美妙圖景。
智慧灣中,藝術家、科技工作者、現代工業制造商、探索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工作團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互借力、和諧共生。園區內產業集聚涉及智能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在線新經濟、創意設計等各類新興行業,還在催生著跨越虛實經濟的融合新業態。據統計,智慧灣每年舉辦賽事選拔、跨界文藝演出等百余場文化與科技活動,累計參與人才超百萬人次。大量跨界合作機會由此產生,繼而落實到實體項目中。
成立運行5年有余,智慧灣內文化科技企業收入從5000多萬元增長到19億元,納稅額從214萬元增長到6000多萬元。截至2019年底,該基地科技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共有商標232件、專利603件、著作權及軟件著作權368件,以顯著的產業聚集效應,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完善服務鏈
文化和科技融合開放發展
“一周都不一定完成的事,在智慧灣可能只需一天就可全部敲定。”園區入駐企業代表提到的這項福利,指的就是3D打印。抓住園區企業對產品模型和模具的打印需求,智慧灣花大力氣建造起數智制造中心,提供3D打印、智能制造、AI智控等共享實驗平臺,使園區企業及其合作方不出園區就能享受到更低成本、一站式的技術服務支撐,交通、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同業競爭優勢顯著提高。
創新服務模式、引入高端技術人才,正是智慧灣撬動科技勢能、提升文化能級的體現。實際上,園區建設之初就把建設公共服務平臺作為重點,現已搭建起先進制造技術共享實驗平臺、產品創新設計與成果展示中心、新型材料應用與制備實驗室、三維掃描逆向工程實驗室、“互聯網+云制造”實驗室五大創新共享平臺,以直接制造為戰略方向,兼顧原型設計和模具開發應用,推動先進制造在文化創意、創新教育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成倍擴大了服務效能。
此外,智慧灣為相關技術人員配置了先進制造設備及教學設施,定期開設先進制造技術的培訓課程,與更多高校、研究院建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創意設計與小批量定制培訓中心,鼓勵開展教學培訓實踐;通過產需對接平臺等進行創客孵化,構建集設計、研發、實驗、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支撐數據資源共享,為科技創新團隊的成果轉化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為更好地提供優質專業的服務,智慧灣還抽調精干人員,組建專業服務團隊,設立專職運營部門,打通技術服務、戰略資源、專家資源流通機制,建立起合力運營的“生態圈”。
重塑產業鏈
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比肩
3D打印主題博物館、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大型3D打印蒙娜麗莎像素畫、星巴克集裝箱咖啡概念店……智慧灣,這個規模大、集聚度高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意設計集聚區,已經孕育了許多首創事例。
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國3D打印主題博物館可說是園區的文化名片。該館近3000件展品全部為園區自主運營,與近百家3D打印企業合作,著力解決文化和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難題,在文化科技集成應用等方面推動產業發展。
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智慧灣推動大學與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的協同創新,以此加速文化科技企業及產業融合。園區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合作,將“人工智能+3D打印+混凝土新材料”研究成果進行廣泛應用,在園區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
3D打印像素畫——蒙娜麗莎則是智慧灣的又一亮點,這背后是智慧灣開發的一整套集圖像自動轉化、AI自動分形、電腦自動建模、生產批量3D打印文件的系統。該系統可將任意圖片按照需要的元素自動分形、優化,抽取希望得到的元素,再自動生成編號,完成生產和組裝,令人不禁感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神奇效果。
借助科技創新與產業生態聚集,實現產業能級的跨越式發展,文化與科技的雙引擎融合已成為智慧灣發展的新動能。據陳劍透露,智慧灣將大力推動流水生產線制造模式,向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模式調整。通過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制造效率,使制造業釋放新的活力,重塑產業鏈,智慧灣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為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提供了成長土壤,觸發和滿足了更多個性化消費需求,從而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以智慧灣為代表,我們看到,從2012年首批全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得到認定,到2021年第四批基地名單公示,經過近10年的探索實踐,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正成為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文化 科技 創新 融合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