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六期
畫語心聲
直率和純粹是唯一不能學而得之的東西,這也恰是續鶴賢人格魅力和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近四十年的繪畫歷程,高高低低一路走來,續鶴賢一直在叩問自己的內心:什么是藝術?藝術該如何表現?我該怎么辦?他不斷地求索,設立過很多曾經的標準,但隨著自身學識的不斷提升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變化,又一一地把它們推翻。
保路運動-250×450cm-2012年-續鶴賢
藝術創作需要大膽地發明和創新,誰也不能永遠“穩扎穩打”。藝術要追求獨創性,而不是仰慕往昔大師的高超技藝。首先,續鶴賢從思想上解決了畫畫不是畫圖像的問題。圖像是機械地在一個平面上呈現出來的影像,而繪畫是怎么在作品中體現出其獨特性,甚至要把繪畫的獨特性表現得更充分一些、更過癮一些、更有優勢一些,這是圖片望塵莫及的。繪畫如果單單是達到圖像的目的,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便明確了一個觀點—繪畫的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橘色黃昏-200x160cm-2003年-續鶴賢
在創作中,續鶴賢盡可能地體現這一點。比如說,在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他會將整個畫面構成有別于圖片,圖片是三維空間的,那么他會有意識地放棄三維空間,就用二維空間。在色彩方面,圖片是把自然光照和色彩機械地體現在一個平面上,而他的繪畫則是充分考慮自己內心情感需要的色彩,這便足以和圖片拉開很大的距離。情感色彩可以隨心所欲,他會聽從內心的呼聲,再強烈一些,或再淡雅一些,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調節。在造型方面,續鶴賢也有自己的主動性,他沒有照貓畫虎那么被動,也沒有尺度嚴格、比例準確那么機械,而是自己需要怎么畫就怎么畫,認為怎么畫好就怎么畫,更大程度地給了自己主動權。畫筆在自己手中,自己說了算,主觀地、主動地去創作。當繪畫真正地進入狀態的時候,那就不是畫給別人看的。畫完了沒有?畫夠了沒有?成不成功、到不到位完全是藝術家自我的心理需求。
紅-崖-230x100cm-2017年-續鶴賢
從表面來說,繪畫和圖片差不多,但真正研究時,怎么能體現繪畫的獨特性,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能畫成一幅畫,最起碼是有別于圖像的作品,這涉及線條、構圖、色彩、手法、材料等諸多因素。在主題性繪畫任務允許的情況下,續鶴賢做了大量的探索。繪畫有物質感,有些是用水墨或國畫顏料在紙上畫的,有些是用油彩或者丙烯在木板或畫布上畫的,續鶴賢明確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將所用材料的性能、材質感發揮到極致。畫水墨畫時,他極力體現水墨淋漓的材質性能。畫油畫時,除了表達畫面內容之外,他還極力體現油彩那種稠厚的材料感,讓人感覺到可以觸及的物質感。
德國公平女神廣場-120x130cm-2015年-續鶴賢
續鶴賢極力夸大繪畫特有的功能特質,盡量做到文學能辦了的事就不用繪畫去表現,這是續鶴賢創作的一個原則。
每個時代的藝術,其時代特征都很明顯,藝術的表達形式和內容與時代緊密關聯。如今的時代前所未有,生存的環境、觀察的方式方法和過去不一樣了,聽到看到的也不一樣了,而繪畫藝術還和以前一樣固守教條,那肯定是不合時宜的了。令續鶴賢常常糾結的是自己還沒有摸索到與時代氣息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有時會苦惱,有時又會懷疑。幾十年來,他斷斷續續畫了這么多畫,有些是猶豫不決、有些是懵懵懂懂的狀態留下的筆墨痕跡,甚至有些畫既不是準確的油畫語言,也不是傳統水墨的筆法,這正是他在不斷思考和探索過程中留下的藝路心跡。回望中國古老文化的時候,他對前人的藝術贊嘆不已,并在自己的畫中有所體現。而他認為最為重要的,考慮最多的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媒體使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新鮮的訊息,這對畫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就是解決藝術要契合時代的學術課題。
漁家傲——潯陽江頭-180x180cm-2003年-續鶴賢
當今的中國處在偉大的變革時代,山山水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陜北延安,二十多年前溝溝壑壑的黃土坡,如今已郁郁蔥蔥、綠蔭覆蓋,整個地貌都變了,但有些畫家筆墨下還是在展現窮山惡水,顯然和時代不合拍。還有個現象,在西北的城鎮,進入眼簾的到處都是現代的樓房,而有些畫家還在沒完沒了地畫殘留的窯洞,那有什么意思?和這個時代的進程又有什么關聯?如果我們的藝術家還想用藝術的形式來說話的話,不讓時代冷落了這個行當,那么,留給藝術家的課題就是怎樣才能不負于這個時代、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藝術作品。
青瓷百合-70x50cm-2021年-續鶴賢
在這些年的創作中,無論是鴻篇巨制《新疆和平解放》,還是小品《青瓷百合》,只要拿起畫筆,續鶴賢心里都繃著一根弦,怎樣才能畫得讓自己更滿意一點。腦子里琢磨的東西,實實在在地在手底下呈現出來,達到一睹為快就心滿意足了。續鶴賢心里想的那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就是繪畫的氣息,是畫面傳達出來的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氣質。比如說《新疆和平解放》的恢弘壯麗,還有《青瓷百合》的清新文雅,都是內在精神氣息的充分表達。
漢馬車之五-60x80cm-2015年-續鶴賢
《漢馬車》系列作品中,他將一塊塊殘缺的磚塊或冰冷的石頭上留存著的千年前的圖文氣息,通過藝術衍變,用油彩畫布將那些久遠的、音訊遠去的氣息得到再現,律動和激揚的人生之氣有種跨越時空的感覺,這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內心世界的一種氣息、一種精神。
雄風·漢戰馬車-120x130cm.2015年-續鶴賢
藝術重在通過色彩和線條的選擇去表現情感,那么拋開一切題材,僅僅依靠色調和形狀的效果,是否就不能使藝術更為純粹?音樂不用詞語做拐杖也發展得很好,這促使續鶴賢夢想一種純粹的視覺音樂,同時也為他色彩與形式的探索實驗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記得在一次展覽上,一位觀眾指著一幅抽象畫問他畫的是什么,續鶴賢解釋說:你看這張畫的時候,不要去揣測里面具體有什么東西,就把它當成音樂,看的時候是不是有音樂感?音樂里的形象是摸不著的。畫里面體現的東西,是把具體復雜的內容抽取了,用顏色、筆墨、畫面構成等來表達一種情感、一個氣息的時候就更直接了。續鶴賢運用了很多手段,比如節奏、旋律這些看不到的器樂里的一些元素,恰如其分地在繪畫里體現出來。畫面里雖然沒有形象,但能感覺到有些情緒是燃燒著的、爆炸型的,或者悠長的、平緩的;有些顏色是和諧統一的,有些是矛盾對立的。抽象繪畫又為人類找到了一個抒發情感的表現形式,也是繪畫藝術中發明的一種表達方式,具體怎么表現,怎樣表達,前人既然打開了一扇窗,怎么和外界環境產生呼應關系,就靠藝術家自己了。
秦-俑-120x130cm-2021年-續鶴賢
在藝術家看來,任何題材都不過是研究怎樣使色彩和圖形達到平衡的方法。像塞尚那樣一位大師,他的靜物畫可以理解為一個畫家為研究各種各樣的藝術問題而做的嘗試。立體主義者沿著塞尚的路子繼續走下去。從此以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認為,藝術天經地義就是發現新辦法去解決所謂的“形式”問題。
在取材方面,續鶴賢盡力避免表現大多數人表現的內容。就像現在流行的寫生活動,一群人去了一個地方,別人都畫的內容,他就不想畫了。不管是潯陽江頭夜送客,還是紅崖天書、漁家傲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探探心底,自己心里需求什么。于是,他就給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我該怎么辦?如果發現藝術領域有哪個問題,他就想方設法避免。那么該怎么避免,這就得想招數了。續鶴賢認為藝術創作無論是文學、繪畫還是音樂,都應該是一人一個樣子,一人一個主意,要有自己的特點和面貌。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自己關注的地方發現有意思的東西,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因為關注文物保護和對傳統書法的臨習,觸動他創作出《紅崖》這幅作品,或者唐詩宋詞里表達文人墨客的一些情懷觸動了他,他又能畫出《漁家傲—潯陽江頭》。總的來說,續鶴賢是一位有智慧、有情懷的藝術家。
我們知道,即使在遙遠的往昔,藝術作品也都是圍繞著一個必要的核心形成的,這是社會給予藝術家的任務。藝術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結晶成完美的作品,也需要一個堅實的核心,這是一個明確的學術問題。續鶴賢有所擔當地投入課題研究中,貼近時代脈搏,契合內心所愿,踏踏實實地經歷著創作中的辛勞和痛苦,不斷探索決定藝術未來發展路線的解決方案,努力捕捉運用繪畫語言創造些什么的機會。有了這種艱難但有意義的堅守,他的收獲將是巨大的。
(作者系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
續鶴賢
1962年生,山西人。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等大型展覽,《為天下安寧2》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提名獎;《震后復課》入選“感恩重建—紀念抗震一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保路運動》入選“湖南百年歷史畫展”獲二等獎;《空中救援》入選“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獲金獎;《橘色黃昏》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油畫精品展”獲精品獎。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11月第6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繪畫 續鶴 鶴賢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