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雙減”政策推進以來,中小學校的辦學生態面臨全新的政策與社會格局,讓“協同育人”再次成為當前基礎教育的熱點話題。
教育的共同責任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
全域教育、共同成長讓杭州濱江區各學校的課堂生態發生著變化,學生課余生活也愈加絢爛豐富。圖為孩子們正在參加學校的課后服務課程。 吳瑾熠 攝
本報記者 李宏 鮑蔓華
秋季開學后,杭州市奧體實驗小學師生們拿到了一張全新的課表——原放學時間之后新增了一節基礎課程和一節未來課程。開學前,學校發布了課后服務自愿報名信息就有800余人報名參加,占學生數總比的80%以上,反響熱烈。
位于杭州濱江區內的濱江實驗小學,則與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濱江分中心聯手協辦課程走過了第三個年頭。三年來,學校的課后服務課程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喜愛,射擊、武術等更成為“明星課程”。一些特殊課程直接將教室搬入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里。這些有著高新特色的豐富多彩課后服務,把幫助家長緩解接送孩子困難的民生工程和全面實現“五育并舉”重要途徑有機融合。
在杭州市濱江區,各學校還普遍建立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協同運行的家校管理共同體。“1支區家庭教育講師團隊伍、4個街道家庭教育指導中心、14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家長學校、145所社區家長學校,舉辦各類講座幾百期,受教育家長達十幾萬余人次,家長參訓率達100%……在我們區,家長不僅沒有缺席孩子的成長,還成為教育的重要支撐力量。”濱江區教育局局長來江飛告訴記者,“以‘家校成長共同體’為主要特征的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將家長的成長納入與學生、教師成長的相同維度,推動雙向共同成長。”
全域教育、共同成長讓濱江區各學校的課堂生態發生著變化,學生課余生活也愈加絢爛豐富。這一切離不開濱江區政協聚焦“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新格局”的系列調研、協商和資政建言。
“各盡其責”的內部革新
濱江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每年都會吸引許多高知人才。濱江教育曾經提出了三個何為?其中一個就是“面對每年這么多的人才加盟濱江,如何教好他們的孩子,教育何為”?
“家庭教育歷來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這三足中,最需要也最為迫切的是家庭教育,我們每個層面的家長都存在家庭教育的誤區,提升的空間很大。”來江飛說。
當下,很多家庭教育主體的父母往往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轉讓給其他人,“出讓”給長輩、“出讓”給培訓機構、“出讓”給學校和教師。一些家庭對孩子教育不知所措,理念不清、方法不當。母親唱主角、父親“缺位”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家長過度關注孩子學業成績,造成其他教育“錯位”,過度依賴學校教育,以至于希望讀小學的孩子也能夠住校的家長不在少數。
“與其讓孩子參加各類補習班,不如讓家長參加家庭教育補習班。這產生的效果可能遠遠大于孩子在補習班的效果。一個良好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心智健康成長。”杭州江南實驗學校校長金曉東欣喜地看到在區教育局的推動之下,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已經成為全區學校的共識。
2009年5月,濱江區社區學院就率先成立了區家長學校總校,把家庭教育納入社區教育體系。2016年4月,區家長學校總校開設了“濱江區家長學校大講堂”,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優秀校園長、優秀班主任、濱江好家長為區內家長作講座,宣傳家庭教育先進理念,家庭教育優秀的教育方式、方法。2018年12月,濱江區“家長學校大講堂”被浙江省教育廳認定為省成教品牌項目。各個學校還分別打造了家校“幸福共同體”、教育合伙人、“12345”家校融合新樣式、“和和+家”心育新模式、特殊兒童共育圈、增強家長的三種“感覺”等多個家校合作項目品牌。通過網絡面向家長開放心理咨詢室;開發《暖心立交橋——濱江區心理健康教育家長72課》;成立“家長慧親子成長公益服務中心”……一系列“濱江實踐”正是濱江區創新機制落實“五育并舉”的現實破題之要。
好家長是需要學習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提早學習,學習科學有效、更有溫度的教育方法,才不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走彎路正成為濱江區學生家長的共識。以全區之力推進家庭教育實現著從“課堂”到“課程”再到“課程化”的迭代升級。
7月12日上午,杭州高新區(濱江)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心和學生身心健康數據支持中心“三中心”成立儀式在濱江實驗小學舉行。開啟了區教育局探索未來教育新業態的嘗試。
“各安其位”的外部協同
為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和優勢,家校社協同機制還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補齊短板?日前,濱江區政協舉辦“請你來協商”專題協商會,政協委員、相關部門和街道社區負責人以及學校、培訓機構、家長、教師代表共商共議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新格局。
圍繞家校社育人“各安其位”,徐光群委員建議以學生成長為本,積極推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態升級轉換,并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制度。楊宇委員從“離結率”出發,建議在婚姻登記服務中心增設服務咨詢網點,為前來登記結婚的青年人“打一針疫苗”,引導他們成長為合格的家長。繆亮委員提議以未來社區的建設為契機,盡力補足“社”之短板。林鏡委員建議以高新企業家長學校聯盟為切入口,探索“以線下家長學校為主體骨干,以線上多元互聯網信息服務為補充”的雙線并行模式,同時加強教育資源整合,通過開展各類協同育人活動,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王世俊委員立足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趨勢,建議匯編家長學校教材,匯集家長關注的100個問題,并整合志愿者資源進社區、開放場館、加強閱讀,為協同育人建立保障體系。
家長代表希望搭建家校社共育平臺,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創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讓“五育”的落實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拓寬廣度、寬度和厚度。教師代表從自己從事的美好教育共同體項目實踐出發,提出了經費支持、學生參與時間、博物館合作資源等問題,希望得到更好的支持。
“區教育局攜手連信科技,打造了學生身心健康數據池。”“聞濤社區推出了小小社區長項目,家校社聯動更加緊密,活動載體更加充實。”……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對大家的意見建議予以回應。
區政協的建議是各安其位,理念協同是前提。首先是回歸育人本質。要致力于提高學生“開創未來、融入世界、改變現實”的能力和完善學生真善美的良好品格;其次是讓教育回歸育人初心,引導和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解構與重構各自角色定位、職責邊界,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堅守協同育人的正確導向,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角和貢獻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接受者,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家校社在理念協同、目標一致、情感融洽的基礎上,發揮不同教育因素的互補作用和多渠道影響的疊加效應,建立起多向互動、共同促進的協同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建議制定、出臺《高新區(濱江)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施意見》,建立政府為主導、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體、社會為平臺、專業為支撐的協同機制,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優化評價體系,完善經費保障,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不斷優化資源協同。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探索建立學校家庭教育學科帶頭人和家庭教育指導名師工作室,進一步進行課題研究、開發家庭教育課程體系、開辦家庭教育講座、開展家庭教育咨詢等。同時建議建立成立一支由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建立起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基地,開發適合本區實際的專業培訓課程,科學系統培訓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進一步豐富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和第二課堂資源。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這一新時代教育使命,以高質量落實‘雙減’政策為契機,濱江區將深入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積極構建以內部革新為主體,外部協同互為支持的新格局,共創政府、學校、家庭、社企、專業‘五位一體’的育人生態圈,努力打造具有高新特色、濱江風采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樣板,區政協將為濱江區在‘重要窗口’展現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亮麗圖景增添成色。”區政協主席王國珍說。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家長 家庭教育 教育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