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中國式突圍
——中國企業500強榜單落定,近距離關注它們,我們有很多發現……
人民政協網9月26日電(記者 崔呂萍)2021年9月25日,秋日長春,隨2021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共同示人的,是中國企業在極其復雜、極不平凡的內外部環境下,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力爭突圍的勇氣,是精雕實業的大智慧、創業創新的大情懷。
“總賬”與“細賬”
今年,是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第20次向社會發布中國企業500強及其分析報告。那么,在極不平凡的日子里,我國大企業是咋干的?
數據顯示,2021中國企業500強規模呈現逆勢增長態勢,營業收入總額為89.8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43%;而同期美國500強和世界500強的營業收入分別下滑了3.15%和4.81%。
同期,中國企業500強共實現凈利潤突破4萬億元,比上年500強增長了4.59%;同期美國500強和世界500強的凈利潤則分別下滑了29.80%和20.02%。
值得關注的是,非銀企業與銀行盈利差距在持續縮小。2021中國企業500強中,481家非銀實體企業的凈資產利潤率為8.43%;19家銀行的凈資產利潤率為10.22%,二者差距進一步縮小到1.79個百分點。
大家干得都很棒,直接“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力排名愈發激烈。據我們了解,算上今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已連續19年提升,從2002年的20億元升至今年的392.36億元,單單與上一年相比,門檻就提高了32.75億元。同時,營業收入進入千億俱樂部的企業已達222家,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建筑、中國平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8家企業營業收入,甚至挺進了萬億俱樂部。
大浪淘沙始見金。與收入提升并列于“天平”另一側的,是中國企業500強花在研發上的真金白銀。數據顯示,2021中國企業500強共投入研發費用突破1.3萬億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了15.57%。企業對于研發投入的重視,也直接帶來了專利數量與質量的持續提升,2021中國企業500強共申報專利總數144.86萬件,比上年500強增加了22.43萬件,增長了16.89%;申報發明專利59.46萬件,比上年500強增長了22.78%。發明專利占比繼續提高,達到41.05%,發明專利總量占到全國發明專利的26.66%。
敢于“刀刃向內”,方能突圍前行。2021中國企業500強做了一道加減法——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4家,風能太陽能設備制造業增加3家,物流及供應鏈業增加了5家,來自房屋建筑業、煤炭采掘及采選業以及化學纖維制造業的企業分別減少了10家、6家和4家。
一次次重新定位發展目標,一次次并購重組優化肌理,也讓中國企業在全球行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數據顯示,在2021世界企業500強中,132家內地企業入圍,較上年增加11家;其中15家企業分別成為所在行業的全球龍頭企業,進入全球行業前三的企業合計有39家,進入全球行業前五的中國企業達到了54家。
眼前與長遠
在不平凡的成績背后,偏偏就有人說,中國企業有排名情結。但據我們觀察,與其說是對榜單情有獨鐘,倒不如說,好企業更愿意以自身成長史作為敲門磚,在此片刻停留、思考、聆聽借鑒,以探求明日之路。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讀懂中國企業家?切入點,或許是他們對于眼前及長遠利益的擺布、是義與利的權衡、是心里的那個國之大者,甚至有些英雄主義。做實體、搞創新、穩資本,都不易,需要大智慧,而在此之上,還要有情懷。
比如“雙碳”目標之下,化石能源消費被削減,而好的煤炭企業卻因為下了創新開采技術的先手棋,嘗到了固碳、減碳的甜頭,用企業家的話說,一開始想的只是生存下來,但隨著技改漸入佳境,又趕上了市場機遇。
比如鋼鐵行業被譽為工業脊梁,中國的鋼鐵產量已占到了全球的56.7%,對于好的鋼鐵企業而言,當規模、產量不再是問題,數字化轉型及其背后的精細化生產邏輯,成了新的課題。而好企業的做法是,統一數據標準、搭建集中統一平臺,不僅讓自家企業實現了上線、上云,還串聯上下游建起產業鏈、供應鏈,在協同發展中,企業獲得了新的銷售場景。
再比如,有的企業很早就自主研發了多晶硅還原爐全面替代進口,趕上“雙碳”目標,在光伏產業裝備節能化、大型化方向實現了技術引領;有的企業硬是把可降解新材料做到了食品級;有的企業將光伏玻璃與新型房屋相結合,推進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的一體化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還有的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營中,借鑒國內抗疫經驗,建立了“網格化+信息化”的疫情防控體系,海外項目無一起因疫情停工。
榜單發布,我們感嘆,企業邁出先人一步時或許步履沉重,但金秋時節,創新果實分外香。
挑戰與作為
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二年,中國企業聯合會參照國際機構通行做法,開展了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發布及大企業跟蹤研究的工作。為推動我國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0年來,共有1408家大企業入圍過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用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的話說,它們有的穩如泰山,有的跌宕起伏;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江河日下;有的活成了中國企業的樣板,有的活成了教科書中的失敗案例。但總體看,我國大企業的成長創造了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也呈現出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成長模式與規律,它們的故事非常精彩。
前行之路,亦非坦途。越是優秀的企業、企業家,或許越容易同時面對兩層挑戰——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給企業帶來的復雜外部環境,時代大考如何把準前行方向。
不久前,2021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也已發榜。我國內地、香港與臺灣共有143家企業上榜,比去年增加11家,超過美國的122家,這是中國企業數量連續第二年超過美國。
從歷年世界500強排名來看,中國并不是唯一實現超越美國的國家。
1996年,也就是世界500強榜單“誕生”的第二年,日本世界500強企業總數為141家,僅次于美國的154家。但在企業總收入方面,日本達到了3.96萬億美元,約占世界500強企業總收入的35%,而當年美國企業的這一數據為3.32萬億美元,約占總收入的29%。換句話說,日本雖然沒有在數量上超越美國,但在整體營收方面,已經實現了超越。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日本經濟漫長而迷失的25年。去年,日本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總數為53家,整體營業收入為3.12萬億美元,僅占500強總收入的9.5%。
相較之下,雖有疫情羈絆,但中國企業挺進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已連續兩年超越了美國。同時,此刻的中國與20多年前的日本一樣,GDP總量達到美國的70%以上。
有人據此擔心,中國是否也會如日本一般,落入既定“怪圈”?
為防微杜漸,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對中國大企業發展未來趨勢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剖析,點題來看:國際環境風云變幻,對企業而言,不利因素有增無減;技術自主自立壓力加大,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碳達峰碳中和既是長期目標,也帶來了短期挑戰;市場需求增長或難持續,部分行業面臨較大壓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漲,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惠企政策逐步退出,企業經營困難或再度反彈。
突破“天花板”,還要靠“腳底板”。
面對新征程、新使命,中國企業要有新作為。為全力推進大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給出了建議。
“要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王忠禹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疊加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正在穩步消化等背景,要求大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既要解決好自身的改革發展問題,又要統籌兼顧,積極關注經濟社會相關領域改革,積極主動配合相關改革措施的落地,在深化改革中充分激發企業活力,逐步破除阻礙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桎梏。
同時,要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核心技術買不來、等不來、更要不來!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王忠禹舉例說,華為的5G綜合實力居全球首位,國家電網公司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輸電技術,中國中車集團攻克了最先進的高鐵牽引技術,我們在部分領域已經實現了從追趕到并跑甚至是超越的轉變,這些成就鼓舞人心。但我們的原始創新還不夠多,不少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近年來,美國等少數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圍堵,對我國高科技企業密集打壓,“卡脖子”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掌握發展主動權,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大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主動擔當,爭做科技領軍企業。有條件的大企業要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從0到1的突破;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為開展科技攻關提供堅實保障;要積極主動站位,發揮產業組織者和產業鏈“鏈主”作用,整合產學研各類資源要素,吸引頂尖人才,發揮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效應,打造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網絡,聯合攻克關鍵共性技術;要善于利用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彎道超車”的機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用數字化手段助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也是大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和目標。
在這一點上王忠禹建議,大企業應從源頭出發,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和工藝流程,發展低碳能源和清潔生產;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提升節能降碳能力;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強化智能化管理,降低冗余能耗;大力提升產品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低效供給,減少資源浪費。
而能否不斷提高全球資源配置整合能力,也是大企業助力“雙循環”程度的考題之一。
對此王忠禹表示,大企業是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關鍵主體,必須不斷提高全球資源配置整合能力,充分發揮好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主導作用。“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和所處環境,參考和對標國際先進企業,調整優化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有效提升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跨國經營模式創新,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推動更多中國品牌、中國標準走出去,增強國際話語權;要強化合規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王忠禹這樣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企業500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