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五期
塵寰墨語——張江舟作品展舉辦
8月1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中國美術報社承辦的“大道不孤——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塵寰墨語?張江舟作品展”在中國國家畫院明德樓頌廳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作為中國國家畫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九回,展出了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張江舟近三年來的藝術創作60余件,展現出張江舟對所處時代的理性思辨,呼喚人類觀照性靈、回歸內心的文化態度。展覽主題“塵寰?墨語”是對其2013年“生命?墨語”創作主題的延伸,是其對歷史文脈、人類命運的持續關注,對當代社會生活、人的生存境遇、精神經歷、精神狀態的寫照,反映了他對與當代都市相關的社會題材以及人文問題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判斷。
墨-語-200x400cm-2021年-張江舟
藝術家張江舟表示,這些作品是其目前創作研究現狀的集中展現。他的畫中少有具體的現實生活場景,也沒有了職業化、個性化、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描繪,多是將人物形象做抽象化的形式組合,甚至是碎片化的形式鋪排。他希望,通過此種語言方式傳遞出基于大時代、大變革環境中源自心靈深處的萬般思緒與深切關懷;希望藝術成為撫慰心靈、完善人格、追逐人類美好理想的共同堅守。
如果說藝術創作是現實生活的再現,是對文化傳統的深入理解與認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那么我們就要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從張江舟寫在展覽前的自序和隨筆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塵寰墨語”展更多強調了一種對自我心靈的發掘與追問,這在他作品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創新中都有所體現,反映了藝術家非常強烈的時代責任感與深入生活的思想深度。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
闕·午-130x130cm-2020年-張江舟
藝術作品要表現生活,但是近年來世界范圍內政治、經濟的動蕩與危機,都促使張江舟在思想認識與個人藝術語言上尋找新的突破,來表達更為復雜的人的生命本源、人與人、人與自然等一系列宇宙本質問題,這些思考的表達如果單單借助直觀的、具象的藝術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在今天的展覽中,也能看到他在藝術形式與語言上更為發散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
生命是整個大千世界的一個微小部分,塵寰本身也意味著人的生命猶如一粒塵土,我們不要過分放大人的主體價值,而是要將其放在整個宇宙中去觀察、守護,因此我們必須從生命的角度,學會和萬物和諧相處。如果說“生命?墨語”是江舟對人的生命和主體價值的放大和推崇,那么這一次他就將其還原到整個宇宙中的一部分來觀看和理解,這是江舟境界和觀念上的一個巨大提升與進步。在藝術語言的轉換上,則更為抽象和觀念化,“生命?墨語”時期的“形”基本上是完整的,甚至有個性的,但這次很多東西都被淹沒了,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的主體表達,更多是把某一個部分放大,更為抽象、更為觀念化,我們看起來更費勁,但更有咀嚼的意義。總的來說,人的生命價值在塵寰的復歸和語言的價值放大之間,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畫面邏輯關系,這正是張江舟藝術的取向,我相信江舟的作品會越來越抽象、越來越觀念、越來越象征,因為這是一切偉大繪畫最終的歸宿。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
人類圖像學研究-界限-130x130cm-2019年-張江舟
張江舟的這批作品,既有與此前“生命?墨語”的某種延伸與關聯,也通過全新的作品架構、筆墨形式與藝術語言,重新探討了他對于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以及他對于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體悟。今天,我們能在他充滿個性化的水墨語言與個人符號的運用中,感受到他作為一位有著高度責任心的藝術家面對當下社會的思考,我覺得這是他給予我藝術上最深刻的啟發。”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紀連彬
此前張江舟的生命墨語,更多地表達了對生命傷逝的一種悲懷,發掘了人性深處對于生命的思考,而這次他像是回到現實中,傳遞出人們在不同生命境遇中的情感表達,有對生命的贊揚、哀嘆與憂郁,種種情緒像是被冰結在一起。所以我們看江舟的作品,不但要從藝術語言上理解他如何率真地表達情緒,還要體會他帶給我們的心境與直覺的變化。他的作品實際上是一個現代人對于生活的理解,但又超越了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再現,而是通過筆墨傳遞一種內在精神。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何加林
人類圖像學研究-人格-130x130cm-2019年-張江舟
這么多年來,張江舟在水墨人物方面始終有自己獨立的追求,他的畫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這點是我們很多人物畫所不具備的,因為我們往往側重于表達一些外在的、表象的內容,是一種從外向內的呈現,但張江舟則更像是從內向外的呈現,他對人物精神境界與情感世界的發掘,是非常難得的,這么多年來始終堅持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創新,真的是令人佩服。
——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王迎春
雖然我非常熟悉張江舟,但今天一下看到他近來創作的這么多、這么大尺幅的作品,還是讓我大吃一驚。首先,不管他的藝術語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仍能從作品中感受到極強的寫實功底;再者,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江舟吸收了大量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并且已然運用自如,跟他過去寫實性的創作已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像是一種從心底流動出的表達;當然,這種藝術形式的變化更多還是表明了他內心追求的變化,就是說江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法相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繪畫最終表達的都是自己。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孟奇
人類圖像學研究-預言-130x130cm-2019年-張江舟
張江舟近年來對中國水墨畫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索與創新,從今天的展覽來看,我主要有三點感受,首先是作品中對人性的發掘非常深刻;再者他形成了自己非常獨特的人物造型語言,而這種動態的人物造型也源于他對于人性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最后,張江舟也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筆墨圖式與極強的畫面形式感。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勇力
中國傳統水墨畫,無論是“徐蔣體系”也好,還是隨后的“盧周姚王”也好,他們在藝術教育思想與筆墨形式的傳達中,更多強調的是“以形寫神”,重寫生也重創作,張江舟的藝術也是在這樣一個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今天當我們面對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的時候,如何處理單體人物刻畫與整體畫面需要之間的關系,就成為很多當代畫家需要面對的問題,而這恰恰也體現了張江舟的突破所在,他畫面中的人就像是“墨點”一樣,這個點的濃淡干濕是立足于整個作品需要的,而不再過分強調單體人物的形象問題,做到了“以神寫形”。所以他并不是一筆一劃去學習前輩們的形,學的是他們筆墨中對神的處理,真正將傳統水墨帶向了今天,讓我們能在展覽中體會到其水墨語言極強的穿透力。
——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
闕·子-130x130cm-2020年-張江舟
張江舟的作品我是一路關注的,我們在這個展覽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近年來的變化。從今天展覽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張江舟內心的那份靜謐,并沒有為個人身份職務等一系列世事所干擾,而是越發呈現出一種深藏在靈魂深處的、對大千世界更個人化的表達,且除了對世界、對人性細節的觸碰之外,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份大愛。一位藝術家當然可以完全自由地創作,但如果他的作品能與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發生更多的關聯,將不僅傳達出一種更強的藝術能量,還像是一份獻給世界的沉甸甸的禮物,是更有歷史留存價值的。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
喚醒之約-388x180cm-2021年-張江舟
如果說之前江舟的“生命?墨語”更多表達的是一種生命之殤的哀情,而且他陷入這種情緒中好多年無法自拔。這一次的“塵寰?墨語”明顯從一種生命之殤的哀情中拔了出來,但他并沒有因此得到解脫,而是被塵寰中的種種現象所困惑,并寄希望于通過墨語的方式傳達出來,比如我們從畫面中看到的物欲橫流、紙醉金迷、享樂主義、靈魂空洞……甚至表達出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困惑了,還摻雜著諸多憤怒與不滿,張江舟也因此陷入了孤獨。展覽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江舟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我猜他也想借此告訴觀眾,他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時候非常孤獨。如果以前他的生命還可以跟隨那些傷逝的生命一起升騰、一起舞蹈、一起歌唱,那么在這里他只能沉默。所以我感覺這次展覽中的作品要比之前的“生命?墨語”更讓人壓抑。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理論專業委員會研究員王魯湘
有霾的春天-200x400cm-2021年-張江舟
在這個時代還有一份精神的堅守,還在追求創作的意義要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體驗發生關聯,這是張江舟作為藝術家所呈現出的優秀品質,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可以說,在這些具有穿透力與觸動感的作品面前,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江舟將他過往的成長經歷與生存體驗、心理痕跡都轉化成了一種繪畫語言,向我們傳遞出他此刻對人生與命運的思考與理解,這種精神與情感的純度,值得我們回味。人物畫家如果僅僅只是用一種具象的描繪與紀實的傳遞,那是淺層次地講故事,我們要努力尋求形式的探索與造型質感的塑造,以此向內找尋一種內在的情感擴張能力,賦予這些人以一種情緒和詩意的狀態。人生有時是很沉重的,我們可以用繪畫來表達這種沉重,同樣也可以用柔情來消解這種沉重,將生命升華到另一個境界。
——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梁占巖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件來源:《畫界》2021年9月第5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江舟 張江 作品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