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五期
厚土蛻變——于來黃土高原油畫創作的探索之路
在油畫創作的探索之路上,于來是一位踏實嚴謹且具有獨立精神的藝術家。他同自然對話、與文化交融,又感悟社會,從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中國民俗文化藝術的審美意趣中找尋契合點,建構樸素率真的藝術表現手法。其作品不僅給人以愉悅的視覺享受,同時也體現出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油畫發展之路的歷史擔當。
20世紀初,西方油畫藝術從客觀再現轉向了主觀表現,強調的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自我感受,而寫生仍然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路徑。即使是那些對客觀物象的夸張、變形甚至怪誕的描繪,也是來自藝術家的寫生。
牛鈴聲聲(布面油畫)100x120cm-2016年 /于 來
信天游,任心走——是于來繪畫歷程的最佳寫照和創作狀態。多年來,他長期堅持戶外寫生創作。因為在大自然中,鮮活的現場更能觸發他的情感和思緒。他觀察自然、感悟自然,借助自然物象來表達自己內在的精神情感。他的畫不拘泥于眼前的一景一物,而是根據畫面的需要,在主觀意識的調動下隨性安排,踐行著“寫生即是創作”這一特立獨行的藝術主張。
于來深知,要完成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必須具備選題、構圖、色彩、造型等全方位的文化藝術修養才能實現。
藝術來源于生活。于來認為人的主觀想象永遠和身臨其境有差別。所以,作為藝術家,必須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捕捉信息。兒時的農村生活記憶,是于來選擇鄉土風情作為表現對象的情感基礎;孕育著燦爛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是他向往已久的文化圣地。從膠東海邊到黃土高原,他實現了海拔高度和表現主體上的大跨越。
秋-耕(布面油畫)100x120cm-2017年/于 來
2009年初冬,于來踏上了西行的列車,開啟了他黃土高原油畫寫生創作的探索之旅。厚重質樸的黃土地深深觸動了他的神經,荒塬、峁梁、窯洞、溝壑、婆姨、漢子、羊群、毛驢……這一切都撩撥著他的心弦,撼動著他的靈魂。他說,“黃土高原拴住了我的魂兒”。每年,他都會多次自駕到黃土高原寫生創作,至今已有四十余次,每次會待上十幾天乃至幾十天。這十幾年的黃土高原之行,于來憧憬過、沮喪過、興奮過、孤獨過、欣喜過、恐懼過……五味雜陳,個中滋味唯有他自己知曉。
信天游(布面油畫)80x100cm-2021年/于 來
縱觀于來這些年的油畫作品,創作風格經歷了從自然風景、文化風景到社會風景的不同階段的轉換。早些年的黃土高原系列寫生作品,主要以表現自然風光為主。隨著對黃土高原寫生體驗的不斷深入,于來的創作轉換到了以表現高原民俗文化為主、自然風景為輔的半寫生半創作階段。西域風情的濃郁氣息滋養著他的畫筆,博大深厚的黃土地支撐著他的靈魂。于來嘗試著多種表現手法,從黃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中提煉出藝術元素,以酣暢淋漓的寫意表達和多彩斑斕的現代氣息營造了一個厚重純樸的“鄉土文化空間”。作品《二娃家》,描繪的是黃土高原上一個寫生基地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場景,畫面中融入了剪紙、皮影、布老虎等元素,生動而富有趣味。那窯洞仿佛是心靈的窗口,雖質樸得有點近乎原始,但卻內涵豐富、蘊蓄不盡,令人生天高地迥、歲月悠悠之想。作品《種春》中的人物、樹木、窯洞多處于“點景”的位置,寥寥數筆,盡得其妙,堪稱點睛之處,襯托出黃土高原的宏偉氣勢。布谷鳥喚來了久違的春雨,老鄉們歡快地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撓癢癢(布面油畫)80x100cm-2021年/于 來
最近幾年,于來的繪畫更傾向于對社會景觀的表現。他借鑒西方繪畫中的表現主義,以抽象的藝術符號為載體,集物象、風情于一體,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點,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命激情的綻放,也是主觀情感的形式外化。每幅作品都以隱喻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是高原本真人性和日常生活的真實再現。就連作品的題目,經于來用心推敲,也樸實含蓄而意味深遠。作品《撓癢癢》,一對雕塑般的男女形象充斥了整個畫面,就像浸過陜北民歌的厚土。他們之間純真質樸的愛情沒有??菔癄€,也不需要海誓山盟,因為有風可證,有峁梁可證,有窯洞里的小獅子可證。作品《信天游》,一對騎著毛驢的男女置身于風雪肆虐過的千山萬壑中,男人哼唱著高亢而奔放的信天游,女人在驢背上歡快地手舞足蹈,表現了與風同游、和土共舞的高原生活。于來以強烈而富有動感的旋律和筆觸、夸張變形的客體描繪,傳達了輕松樂觀的主情調,謳歌了黃土高原上萬物生靈堅韌的性格和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正是他“黃土高原”系列繪畫的價值所在。
種-春(布面油畫)100x120cm-2017年/于 來
西方油畫從古典到現代,經歷的不僅是一場觀念的變革,而且是一場語言的變革。尋求個性鮮明的繪畫語言是于來傾注心力探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他善于吸收中西藝術語言的精華,融入自己的繪畫創作。同時,他又將從寫生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繪畫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藝術符號。于來還非常注重繪畫語言的純粹性,他用看似簡單的畫面,表達復雜的文化內涵。那些率意靈動的筆觸是對物象感覺的瞬間捕捉,是一種不經矯飾而直達心靈的語言,真誠而質樸、灑脫而簡約。
魯迅先生說,“藝術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于來非常注重繪畫語言的民族性,他把民族文化所體現出的內在品質和自己的精神感悟轉化成獨特的繪畫語言,傳遞出黃土地的深沉、渾厚、雄偉、純凈之美和升騰的生命力。他將對黃土高原的由衷熱愛都融入了作品,透露出濃郁的民族情懷和強烈的個人風格,帶給人以震撼和感動。
二娃家(布面油畫)100x120cm-2017年/于 來
在與西方油畫語言的對話中,于來意識到色彩是油畫的核心問題,他通過駕馭色彩來表達內心情感。黃土地既是他揮之不去的視覺記憶,也為他個性化的色彩表現奠定了基礎。作品中的色彩是主觀色和條件色的統一,畫面多籠罩在一片和諧而溫暖的土黃色調中,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具有情感上的親和力。
在造型上,于來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為了強化視覺沖擊力,他在造型上融入了一些抽象因素。其作品中那些抽象的線條、幾何形體、藝術符號及具有塊面質感的色彩,是他嚴謹藝術構思的體現和特定精神內涵的表達。他借鑒20世紀美國崇尚的極簡主義,不追求局部細節的精雕細琢,而是采用概括歸納的方式。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他強調體態的韻律感和厚重感。他作品中的人,往往有著雕塑般的體積感,但形體動作常常帶有陜北剪紙或皮影的靈動感。對于樹木、山坡、房屋的描繪,他采用類似于立體主義的手法,使這些景物呈現出幾何化的形狀。面對不同的對象,他總能抓住其外形特征加以夸張或變形,凸顯出人物處于動態中的生動性和最具有生命感的那一瞬間。
在畫面的空間安排上,于來盡可能壓縮畫面的景深,采用平面化的構圖,布置或豐富或簡約的人物和背景,使畫面成為展現黃土高原風土人情的縮影。他借鑒西方立體主義的手法,打破了繪畫的時空觀念,運用剪紙、皮影、布藝等傳統民間藝術符號重組了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些畫面在現實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些貌似不可能的組合,靠情感、意趣這些紐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有酣暢淋漓的韻律節奏,又不失嚴謹細膩的內在表現,完美地表達了他心中的黃土高原。正因為有了寫生現場的主觀表現,才有了畫面的唯一性和獨特性,這是于來藝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拉話話(布面油畫)100x120cm-2017年/于 來
在描繪物象時,于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為形式背后隱藏著的文化內涵。哪怕是一塊純樸的厚土,一段殘缺的古城墻抑或是一排沉睡的老窯洞,都被于來賦予了人格般的生命力,訴說著它們曾經或喜悅或悲傷的故事,從而使作品達到耐人尋味、引人思考的境地。同時,他還將裝飾性繪畫運用到畫面中,這種裝飾意味,不同于西方繪畫的裝飾性,而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之上的裝飾意味。一景一物完全是個人的認知體驗,讓人領略到物我為一的和諧美、詩意美、哲思美。他以獨到的視角審視歷史與文化,思辨人生與自然,把富于哲理的精神觀念形象地寄寓在作品中,讓人獲得一種心靈的洗禮與感悟。
于來堅定地認為,油畫是外來的藝術形式,但絕不能也不應當拘泥于一種固定模式,油畫的發展必然是多樣化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古人針對傳統繪畫創作有著精辟論述,如“以意寫形,形不周而意全”等,這些都給當代中國油畫家以啟發。但是怎樣將中西文化融會貫通、創作出具有中國風貌的油畫,需要藝術家們認真研究并不斷努力。于來認為,國內的油畫需要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才能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進行油畫創作的同時,他還靜心研究中國書法、中國畫,將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油畫藝術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努力創造出既有油畫的根本特征又帶有強烈民族特點的寫意油畫作品。
法國大批評家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曾揭示了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元素對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和個人風格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對于來而言,其藝術創作同樣離不開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離不開個人主觀方面的因素,尤其離不開他熱戀著的黃土高原。正是這一特定的環境,給了他藝術創作和心靈個性以深刻的影響。
哥哥的嶺-妹妹的坡(布面油畫)150x220cm-2019年/于 來
在藝術流派姿態各異、形式龐雜的今天,于來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致力于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定位。他從不盲目模仿別人,也不簡單重復自己,而是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領域進行著一場非凡的探索之旅。
莊周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未見其人未得其時,在適當的時候遇上適當的人就會充分展現深藏其中之美了。于來以其博大的胸襟囊括了那片渾厚的黃土地,又把黃土地上淳樸的風物納入畫布,成為天地之大美的挖掘者。駐足于他的畫作前,你仿佛能看到,純樸睿智的他正迎著甘洌的西風,忘情于高高的黃土坡上;也仿佛能聽到,他與大自然的親切對話已揉進了信天游的曲調里,在蒼莽的黃土高原上回響!
(作者系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
于來,1972年生,山東乳山人。1996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2005——200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研修油畫,2006——2007年進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創作研究生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威海畫院專職畫家。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展覽并獲獎,2019年油畫作品《海之紅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展。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9月第5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油畫 黃土高原 創作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