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山東奏響新時代文物“好聲音”

2021年09月07日 09:57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山東文物修復人員在進行工作展示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文/圖

山東濰坊青州市實驗小學何淄凡的“假期最后一課”是在博物館度過的。8月29日一早,媽媽就帶她來到青州市博物館。龍興寺佛教造像、瓷器及標本,香山漢墓出土文物……何淄凡一邊看,一邊問這問那。

剛過去的暑期,“到博物館度假”成為齊魯大地熱門現象。而博物館受熱捧的背后,是山東近年來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作為文化大省,山東文化遺產資源豐厚,可供傳承利用的空間大,保護壓力也大。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山東用特別重視的態度、敢啃“硬骨頭”的干勁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助推文物說話、歷史發聲。

涉及文物,容不得丁點兒差錯

8月28日是個周六。這天上午,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權文松沒有休息,而是帶著局機關相關工作人員到奎文區濰縣東關城墻進行調研。其間,他先后到奎文門、通濟門、濰縣戰役攻城點和古炮臺等文物建筑查看。權文松說,涉及文物,容不得丁點兒差錯。未來,濰坊計劃將“古城印記”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統籌規劃建設濰縣城墻文化公園。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濰坊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099處。近年來,隨著城市工程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濰坊市國有建設用地年均土地供應量約3000萬平方米,工程建設前大都未經過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存在著履行考古手續不全、責任不嚴、執法監管難度大、部分項目施工造成地下文物破壞等系列問題。

同樣在8月,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關于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建立基本建設考古制度,推動“先考古,后出讓”制度落實,破除制約建設項目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建設單位投資風險及前期運作成本。

過去5年,山東各級黨委政府樹牢紅線意識、底線思維,履行好文物部門監管責任,織密扎緊安全網絡;深入開展法人違法專項整治,實施“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始終保持對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

同時,山東推動工作力量向市縣文保單位傾斜,加強預防性保護,注重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完善“四有”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和安全防護能力。

綜合利用,融入城鄉發展大空間

8月30日,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共同發布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中國濟南市與溫州市、日本大分縣、韓國慶州市被授牌“東亞文化之都”。

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介紹,濟南是儒家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承載地,素有“海右名郡、天下泉城”的美譽。作為鐘靈毓秀、文脈綿長、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瀟灑似江南”的自然風貌、輝煌燦爛的文明瑰寶和“說不盡、無窮好”的歷史遺產。

近年來,濟南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站在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打造“文化濟南”的戰略高度,系統謀劃文物保護,制定出臺《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科學編制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等規劃,擘畫新時代濟南文物事業發展藍圖。

特別是文物“活”起來領域,濟南大力實施“文物+”戰略,努力讓靜態文物“活”起來,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發展動力的重要載體支撐。這幾年,濟南注重將文物工作與教育互動。精心打造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曲山藝海博物館、蔡公時紀念館、老舍紀念館、膠濟鐵路陳列館等特色“文化客廳”,全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黨建活動基地、傳統教育基地。同時注重科技賦能文物工作,整合全市各級文保單位、館藏文物、考古現場等資源,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平臺建設,打造“云上博物館”,推動6.5萬余件(套)可移動文物實現數字化展示,進一步增強歷史文物的穿透力和參觀者的體驗感。

棗莊滕州市則將更多目光放在文物事業直接性惠民利民上。比如滕州把文物保護利用與提升城市品質結合起來,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華北醫院-北大洋樓舊址實施修復,同步建設城市歷史變遷圖片展館,打造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題公園;把文物保護利用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全省首個鄉村文物保護利用進村居試點工作,建成大韓村鄉村文物展示館等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場館12處,豐富了鄉村游的歷史文化內涵。

堅守根本,讓特色成為地方底色

過去幾年,山東一方面深化文博場館內涵建設,著力完善設施功能、豐富產品供給,把文博場館打造成為有品位、有體驗、有溫度的“文化客廳”;另一方面提升文物資源開放水平,推動尚未開放的文保單位實現局部或定時開放,有條件的積極探索夜間開放。同時,部分文物資源富集的地市或者縣區,積極開展文物流動展覽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提升館藏文物展出率。

文化遺產既有傳承千年始終未脫離民眾視野的,也有深埋地下“暗自思考”數百年的。后者的重見天日或者跨越時空與現代民眾交流,多虧了考古人員的努力。近年來,山東實施焦家遺址、崗上遺址、城子崖遺址、兩城鎮遺址等考古工程,開展東平湖、威海灣等水下考古工程,啟動水下文物數據庫建設,公布首批山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取得一批成果。山東同時提出,2025年將建成20個國家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并對外開放。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山東還注重用學術支撐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比如,全省實施一批考古課題研究,組織海岱地區古代文明化進程研究、齊魯文化考古學研究等“考古中國”課題。加強山東史前考古,為實證中華文明史作出山東貢獻。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透露,“十四五”時期山東將加強基層文物保護和研究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文物執法人員,保持隊伍穩定。深化文博事業單位人事和職稱制度改革,通過合作交流、辦學培訓、引進培養、實習鍛煉等,培養考古、文物鑒定、文物修復等急需緊缺人才。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文物 山東 保護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