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愛國愛港共創榮光>資訊
協同發展 迎接挑戰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暨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商峰會聚焦科技創新
中新廣州知識城“中國納米谷”一期工程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主入口處的“科技是國之利器”標語。
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山水默默相依,心手緊緊相連。8月26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暨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商峰會如期召開。
創辦于1994年的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是促進海峽兩岸和港澳工商界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每兩年一屆,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臺灣工商企業聯合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澳門中華總商會共同主辦。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內地和港澳臺地區的產學研各界圍繞經貿領域熱點議題,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工商界深化交流,互利合作,提供許多有益思路和主張。今年,本次會議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主題,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形式舉辦,在北京、廣東、臺灣、香港、澳門各設會場。
■■灣區發展勢不可擋
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并稱世界四大灣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
科技與創新,是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使命。本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聚焦于此,產學研各界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發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臺灣工商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許顯榮在會上表示,兩岸四地經濟合作的數十年密切交流,產業合作得到充分發揮,相互成就了各自的產業競爭力。特別是兩岸四地產業已經由傳統產業蛻變成科技為主的產業形態,這對于當前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未來,我們合作的科技創新領域主要聚焦在5G互聯網、AI及智慧城市、新能源運用、精準醫療及生計產業等。”許顯榮說。
對此,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堅定地表示:“只要能加強合作,更好地優勢互補,灣區大有條件發展為國際創新中心,成為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領軍者。粵港澳大灣區有多項發展機遇。”
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表示,海峽兩岸和港澳工商界的共同合作,可以運用好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種優惠政策,發揮好各自優勢,實現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以更高水準改革開放,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當日,會議還舉行了廣州市南沙區營商環境推介、項目簽約儀式,集中簽約10個港澳重大項目,涵蓋粵港澳合作平臺,珠寶、酒類及食材、糧食加工,顯示屏等先進制造產業,總部經濟及都市新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
■■為產業鏈創新鏈補鏈強鏈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超過7800萬,是全中國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人口流入之快的背后是經濟繁榮的虹吸之力。粵港澳大灣區生產總值接近17000億美元,占全球12%左右的GDP。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十分成熟的產業鏈,區內城市各有所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后勁。如何進一步做強產業鏈,發展創新鏈,是研討會上大家頻頻討論的話題。
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胡軍指出,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創新效能有待提升;創新資源協同和產業一體化布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薄弱,創新鏈“缺位、斷鏈”問題較大;創新產出質量不高,核心專利仍然不夠。
對于未來如何進行科技創新與科技合作,胡軍建議,第一,著眼于國際競爭的重大變化,探索建設以我為主的、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創新鏈治理模式和產業技術共生體系。第二,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理順粵港澳合作的體制機制,實現跨境政策的對接與銜接。第三,重點解決轉軌體制下微觀主體的創新激勵扭曲問題。包括有效專利申請、創新人員激勵、體制機制、公共政策設計、創新政策整個系統的構成。第四,臺灣在創新方面有很多經驗和成熟的做法,未來臺灣和大灣區有著很好的合作空間,應積極推動臺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1+1>2。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信達控股集團執行董事駱百強提出,利用香港基礎研究強、對國際科技人才吸引力強、國際金融服務強等優勢,對外借助國際化和“一國兩制”的條件,吸引全球頂尖科研資源來港匯聚,對內爭取中央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支持,推動大灣區內科創要素的雙向流動以及優勢資源的整合。
全國政協委員、全聯科技裝備業商會會長陳志列從第三方的角度建議,加強與海峽兩岸和港澳商會協會的溝通交流,發揮各地資源優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建立與各區商會、協會的溝通平臺,促進會員企業之間合作,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配套合作模式,支持產業鏈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共享供應鏈信息,建立后備供應商信息庫,提高關鍵零部件標準化程度,協同增強供應鏈彈性,提升應對供應鏈風險中斷能力。
他特別提到,要發揮商會、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梳理出關鍵資源的清單,形成產業鏈發展關鍵目錄,對照目錄整合資源,集中力量進行攻關,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和難點,有針對性向政府提出各種關鍵技術應用所需要的政策激勵。
■■灣區的科技青年聯合起來
本屆研討會暨工商峰會首次增加了青年企業家對話會環節。會上,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的8位青年企業家代表暢談在新發展格局下,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環境與政策的感受體會和建議,探討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方面如何加強合作與發展。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晶科電子董事長肖國偉表示,高質量發展總要解決創新,再往后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它是一個產業鏈的鏈條創新。單靠單一企業不行,兩岸四地可以共同合作,共同謀求更大的發展。他還建議,在中上游的產業鏈布局上,希望政府能夠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
廣州市天河路商會會長、正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謝萌表達了作為灣區兒女的信心。他說:“作為大灣區新一代企業家,要積極擁抱變化,對市場的認識有前瞻性、預見性,不斷突破自己的思維邊界,建立數字化思維,要有敢于創新的勇氣與想象力。”
灣區要發展,首要是人才。廣州市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于去年8月成立,目前已舉辦多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為在粵臺灣學生了解大灣區建設提供服務。全國臺企聯廣東片區青年功能委員會主委、廣州市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理事長蘇一舫說:“不同于臺商前輩,目前的臺青二代主要瞄準科技創新項目為主。”
20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企業家霍英東就開始在內地投資,傳承至今,他的孫子霍啟文在會上表示,霍英東集團正在把不同元素、新的科技、管理手法慢慢融入公司,現在的“霍三代”正在積極參與灣區建設。
作為廣州市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文說:“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以及組織能力。我們要把握好政府政策去支持香港青年來內地發展,從而促進企業成長。”
參會之前,霍啟文做過一個調研。調研顯示,香港60%-70%的年輕人沒來過內地,香港年輕人對內地不太了解。他表示,企業在廣東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開展了一項計劃,“我們希望通過游學、實習、就業、創業和居住幫他們解決基本需求,讓他們融入大灣區。”
廣州市政協委員、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科大訊飛的南沙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成為非常受港澳臺青年歡迎的實踐基地。“希望他們能夠借此更加了解中國科技的發展,共同創造一個產業更加繁榮的灣區。”她說。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創新 大灣區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