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關于新冠病毒溯源熱點問題 權威專家這樣回應
近期,人民網采訪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許文波、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主任馬會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他們就新冠病毒冷鏈溯源問題進行了解答。
冷鏈傳播是病毒溯源的一個重要路徑
馬會來介紹說,2020年4月以來,我國已經沒有大規模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到了去年的6月份和7月份,先后在北京新發地、大連市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北京市連續56天沒有本土疫情,大連市連續111天沒有本土疫情,且北京早期病例主要集中在新發地市場水產區域的售賣人員,大連早期病例主要集中在海鮮公司的水產品加工車間工人。多項溯源調查證據提示,病毒源頭都是從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冷鏈輸入我國的。”馬會來說。
2020年9月24日,青島市在對青島港大港公司“應檢盡檢”人員定期例行檢測時,發現兩名裝卸工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其中一例診斷為確診病例,一例為無癥狀感染者。無旅行史、亦無與其他病例的接觸史,兩例病例唯一能建立的流行病學聯系是他們均在9月19日從事過一批進口冷凍食品的裝卸工作。隨后,從該批冷凍食品外包裝的多份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并通過全基因測序分析證實該批冷鏈食品外包裝污染的新冠病毒為兩例病例感染的病毒來源,且冷鏈外包裝上分離培養出新冠病毒。馬會來表示,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由此證明冷鏈運輸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馬會來表示,此后,我國多地發生的疫情溯源調查結果反復證實,新冠病毒能夠通過冷鏈為載體遠距離進行傳播。尤其是病毒通過冷鏈進入海鮮銷售市場或者水產品加工企業等場所,能夠引發本土疫情。
馬會來進一步指出,國際上也出現過多起冷鏈或者冷凍食品從業企業暴發新冠疫情的情況。例如在2020年上半年,至少有30家大型的肉聯廠、屠宰場、海鮮加工廠發生過新冠肺炎疫情。這些證據進一步表明在大流行期間,冷鏈產品被污染不是罕見的,進口冷鏈國家的從業人員通過接觸污染的冷鏈產品感染,并導致擴散。
“武漢疫情早期病例主要發生在華南海鮮市場水產品銷售區域等情況,這高度提示,2019年末發生在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著通過冷鏈引入的可能性。”馬會來強調。
梳理武漢疫情為冷鏈傳播提供實證
作為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重要成員之一,劉軍介紹說,當時專家組的工作分為三個主要方向,冷鏈輸入就是其中一個溯源方向的重要研究內容。
劉軍表示,通過對發生在華南海鮮市場的疫情相關環節進行梳理發現,冷鏈貨品相關攤位的病例占比顯著高于其它攤位的病例占比,并且發病危險系數更高;環境陽性樣本涉及到21家攤位,其中16家攤位跟冷鏈相關。而新冠病毒在21-23度的室溫環境下能存活24小時,在-20度至4度的環境下能存活更長時間。
劉軍表示,對北京、大連、青島等輸入性疫情進行冷鏈相關性的證據梳理也表明,在冷鏈環境下新冠病毒能夠存活,并造成疫情的暴發。
劉軍強調,部分國家報道過2019年庫存的病人血清里出現新冠病毒抗體陽性的情況,而這些國家中,與武漢市進口冷鏈來源國是有重疊的。
“以上這些工作,都為新冠病毒通過冷鏈產品引入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證據。”劉軍表示。
應在多國多地持續開展冷鏈病毒溯源
病毒溯源到底有多難?許文波舉例說,不只是新冠病毒,人類歷史上很多疾病,如艾滋病、SARS等,對其源頭的探索,雖然有了很大進展,但至今還在繼續。病毒溯源工作本身就是一個科學難題,很復雜,需要較長時間進行研究探索,并且存在不確定性。
近期,世界多個實驗室在對一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采集的血液樣本進行重新檢測時檢測到新冠病毒抗體,這些結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早于先前已知的時間。從病毒的遺傳進化分析結果也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可能在更早的時候在世界不同地方流行。因此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多點多地溯源十分必要。
就冷鏈溯源工作,許文波分析說,冷鏈傳播具有病毒隱匿在冷鏈產品中時間長、跨國和跨大洋傳播的特點,如果病毒載量較高的話,很容易導致進口國從業人員感染。在監測過程中,尤其是周圍沒有明確的確診病例存在的前提下,出現零號病例,那一定要注意這個零號病例是否有冷鏈接觸史。
許文波進一步說,溯源本身是一個科學問題。追溯到武漢疫情,需要把2019年6月到12月的進口冷鏈產品進行科學抽樣檢測,這個工作量非常大,涉及到抽樣原則,采樣方法、核酸檢測和基因組測序等科學設計問題。
許文波建議說,考慮到冷鏈產品貿易是一個實體貿易,量非常大,并且病毒在冷凍環境可以長期存活,溯源難度非常大,因此必須要建立全球合作機制,開展多點、多方位、立體溯源。
編輯:何方
關鍵詞:病毒 新冠 冷鏈 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