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開啟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時代
【文化評析】
8月12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對非遺保護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兑庖姟穼τ诮窈蠓沁z保護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工作原則、主要目標,為非遺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力量?!?/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具規模,啟動實施了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養計劃,開創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踐,實施了手工藝非遺振興工程、重視傳統節日與民俗活動的生活傳承。實現了非遺保護的制度化、體系化與工作常態化。非遺保護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與非遺工坊為鄉村脫貧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助力。
此次新印發的《意見》,凸顯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在非遺保護工作的主導地位。對于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文化立場的強調,這是新的變化與亮點,也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與特色,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初心與重大意義所在。
我們的非遺保護既要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公約的原則精神,同時也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確定我們的非遺保護目標與工作原則,提出了2025年與2035年兩個階段的目標與任務,任務具體、適度,目標明確、清晰,包括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完善保障措施等。
非遺保護傳承目標中特別提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要求。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積累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多處于交融復合的共享狀態,比如神話、傳說、史詩、經典民間故事等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符號,它在培育中華民族族源意識、歷史觀、價值觀與民族的共同審美情趣上,有著特別的精神聚合意義;在傳統慶典、傳統節日儀式、民俗活動等非遺項目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別的民俗生活時間,促進民族共同體成員進行物質、社會與精神交流,實現日常生活的融合。還有各族人民之間技藝類非遺的欣賞與交流,也是鑄牢共同體意識的物質與情感保障。
《意見》對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與工作流程都有明確規定。強調對非遺當代價值的認知與利用,將其作為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資源。強調將非遺保護傳承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在國家重大戰略中充分利用非遺資源,建立非遺保護協同機制,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中,加大對黃河流域豐富多樣的非遺資源的傳承利用,在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加強非遺保護傳承“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過十幾年時間,非遺保護傳承理念的培育、傳播與普通學校的非遺教育課程開設、專門非遺學科人才培養等,還有繁重的工作要做。要真正實現全社會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自覺,就必須將其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非遺保護傳承理念貫徹到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直至社會全人教育過程之中?!兑庖姟诽岢鰳嫿ǚ沁z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鼓勵中小學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設立特色傳承基地。加強高校非遺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增設碩士點與博士點。在職業學校開設非遺保護專業和課程。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非遺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與科研。
(作者:蕭放,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教授,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庫成員)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非遺 保護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