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綠·生活

重走天路看變遷丨“紅色”易貢崛起綠色產業

2021年07月27日 15:22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拉薩7月27日電 題:“紅色”易貢崛起綠色產業

新華社記者薛文獻、陳尚才

帕隆藏布江與易貢藏布江匯流處,川藏公路通麥大橋橫跨江面。昔日“通麥天險”已是腳下通途。沿易貢藏布江逆流而上20多公里,便來到了煙波浩渺的西藏波密縣易貢鄉。

1951年8月,中共波密分工委正式進駐這里,帶領群眾開荒生產,筑路運輸,易貢迎來發展的春天。

這是位于林芝市波密縣的易貢茶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易貢”,藏語意為“心滿意足的地方”,平均海拔2100多米。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大通道深入高原,給易貢鄉帶來暖濕氣候和充沛降水。

“根據上級指示,1960年,解放軍十八軍和后續部隊的部分官兵留駐易貢,負責建設軍墾農場。”易貢茶場副場長才程介紹,農場從四川蒙頂茶場引進四川中小葉茶樹并于1963年試種成功,“以后,易貢農場又經歷了改制、地方接管、對口援藏等多個階段,成為西藏70年發展的歷史見證。”

波恩老人在自己家院子里(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易貢鄉貢仲村的波恩老人今年80歲了,出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前,一直在易貢農場工作、生活,見證了這段崢嶸歲月。

“我9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了解放軍。他們穿的衣服都一樣,走路很精神,對老百姓很好。”他回憶說,“1962年夏天,我也成了農場的一員,在干部、技術員的指導下,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保障軍需,也兼顧民用。”

1986年,易貢農場移交給地方管理,隨之更名為易貢茶場。3年后,波恩所在的茶葉生產連隊劃歸易貢鄉人民政府管轄,他后來成長為地方干部。

這是易貢茶場內的紅色遺址“將軍樓”(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在易貢茶場,一座二層石木結構的小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紅漆書寫著“將軍樓”3個大字。據介紹,這是當年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將軍在藏期間的辦公起居地之一。“部隊留下了10幢樓房和11幢平房,這是茶場最珍貴的紅色遺跡。”才程說。

茶場的紅色歷史文化積淀,如今已成為培育綠色產業的“引擎”,承載著歷史,也承載著未來。

漫步易貢湖畔,水面倒映著雪山白云,盛開的桃花與油菜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簇擁著湖邊一塊塊茶園,宛若世外仙境。

這是位于林芝市波密縣的易貢茶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里的茶樹休眠期較長,營養成分積累豐富,品質較濃厚甘甜。”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援藏專家黃華林介紹,“易貢茶場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機茶生產基地之一。”

易貢茶場現有茶園5045畝,除生產傳統的藏茶、綠茶外,近年開發的“易貢紅”紅茶系列產品,頗受市場歡迎。截至2020年底,易貢茶場共生產茶葉16.63萬斤,其中藏茶15.4萬斤,細茶1.23萬斤,產值達1785萬元。

記者看到,一輛輛旅游大巴載著各地游客走進易貢,瞻仰紅色遺跡,了解茶場的獨特歷史,感受“雪域茶谷”的旖旎風光,品嘗易貢的味道。

索朗次仁正在給爐子生火(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繞過易貢湖抵達對岸的易貢鄉通加村,54歲的索朗次仁正在給自家的2畝辣椒地施肥。坐在田埂上,記者和他聊起了未來的發展。

“種辣椒每年收入1萬元,種油菜年收入1萬多元……”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索朗次仁說,“這些年全村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高漲,日子越過越好。目前村里還流轉部分土地給鄉合作社和企業,開始種植茶樹。”

易貢鄉人大主席賈芳麗介紹,目前全鄉種植辣椒310多畝,栽種茶樹面積達5386畝,僅2020年帶給群眾近800萬元的收益。以后,易貢將依托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大力推進綠色優勢產業、旅游業等發展,擦亮“雪域高原茶”和“紅色易貢”兩張名片。

“我們將發展茶旅為主的生態旅游。” 易貢茶場副場長、廣東省援藏干部戴寶對茶場下一步的發展充滿信心,“通過茶旅互動、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綠’與‘紅’將成為易貢茶場發展的新動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易貢 茶場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