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第44屆世遺大會邊會:
濱海濕地區域已成為生態系統的脆弱區人民政協網7月19日電(記者 高志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17日召開以“世界自然遺產與生物多樣性:濱海候鳥棲息地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邊會,主題邊會指出,濱海濕地區域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系統的脆弱區,邊會立足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世界自然遺產對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貢獻,進一步推動濱海候鳥棲息地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強濱海候鳥的跨區域保護協調合作,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畫卷。
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咨詢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全球世界遺產保護狀況的權威評估報告《2020年世界遺產展望》顯示: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中,全球整體狀況處于“好”和“較好”的比例為63%,中國比例為89%;全球處于危急狀況的為7%,中國為零。我國18處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總體保護狀況良好,無瀕危狀態遺產地。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整體保護狀況明顯優于國際平均水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在通過視頻發表致辭時,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在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實踐摸索出的寶貴經驗。
據介紹,目前全球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城市和接近7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區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受人類影響突出,濱海濕地區域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系統的脆弱區,是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
中國境內的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的空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在邊會上指出,中國將于2022年申報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地,以保護中國黃(渤)海區域的其它重要候鳥棲息地,推動全球共同守護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綠色動力和旺盛活力。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章新勝表示,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世界遺產地及提名地是多種瀕危候鳥的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構成了全球溫帶地區最為多樣、宏偉的沿海景觀和生態系統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有突出的全球普遍價值。
據了解, 除了本次邊會之外,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還將于7月26日召開主題為“世界自然遺產與自然保護地協同保護”邊會,通過分享我國自然保護地和世界自然遺產協同保護管理經驗,探討自然遺產地協同保護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享我國自然保護地和世界自然遺產協同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編輯:秦云
關鍵詞:第44屆世遺大會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