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不容忽視
日前,在“煤礦總工程師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蘇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委常務副主任顧大釗兩位院士一致指出,“相對富煤、油氣不足”的資源稟賦,煤、油、氣和非化石能源“一大三小”的能源生產結構,決定著我國能源消費以高碳能源為主,能源行業成為碳排放主要來源。但在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中,有50%目前尚未成熟,這是能源領域碳減排面臨的一大考驗。
“2000-2020年,我國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由92.7%降至84.1%,但仍占絕對主導地位。”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例,顧大釗坦言,煤電、化工、煤炭生產和運輸是碳排放主要板塊,同時又是重要的利潤來源。“2019年,集團80.5%的盈利來自上述產業。怎么解決這個矛盾?”
“技術創新是重要突破口。”顧大釗透露,國家能源集團正在聚焦新興低碳、負碳技術攻關,力爭使研發水平處于行業并行或領先地位。
“世界各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路徑與方式各有不同,主要由資源稟賦與技術優勢差異所決定。例如,歐盟煤油氣資源匱乏,高消費、低產量,高度依賴進口,因此他們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日本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均匱乏,節能提效是主要舉措。”彭蘇萍表示,基于差異性和特殊性,我國無可供復制的先例可循,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能源轉型道路。
“相比其他產業,能源領域投資大、周期長,能源技術應用的慣性強。既要考慮成本、效率,也要考慮技術的先進性和創新性,能源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應進行不同定位、區別對待。”彭蘇萍進一步稱。
那么,哪些技術可為我們所用?兩位院士均表示,能源新技術不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包含非常規油氣、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轉化與利用、能源傳輸以及終端用能等多方面的具有突破性或顛覆性的開發利用技術。“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自身效率有待提高。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與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需要同步推進。”彭蘇萍表示。
針對我國能源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思路,彭蘇萍提出,煤的氣化、液化,天然氣水合物與頁巖油氣的勘探開發等,都可視為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顛覆,也是先進、可行的低碳發展方向。他建議,把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先進安全核能作為優先方向。其中,應同等重視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
顧大釗舉例說,我國二氧化碳理論封存容量在2.4萬億噸左右,技術一旦實現商業化,煤是可以繼續使用的。現階段,一代捕捉技術已能進行大規模示范,二代技術的能耗和成本比一代降低30%以上。CCUS產業預計2030年迎來拐點,可作為大力發展的方向。
編輯:秦云
關鍵詞:化石能源新技術 顛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