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從江蘇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創辦到發展的17年
看民辦學校的難與解6月7日,2021年全國高考的首日,當晨曦灑滿校園的時候,江蘇省淮安市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操場上有一個被朝陽拉長的身影正在緩緩移動,熟悉他的孩子們一眼就認出了他就是這所學校的董事長劉伯曉。
16年來,劉伯曉習慣在這片操場上散步:看著這里從沼澤荒原變成學校操場,看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入學、畢業,在這里長大成人。
劉伯曉走得很慢,3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癥,拖著殘腿,他亦步亦趨,為的是走穩腳下的每一步;劉伯曉走得很快,建校、辦學,他將這所民辦學校辦成全縣同類學校中升學率最高的一所。
今天,劉伯曉再次來到這里,是為了目送參加高考的孩子們奔赴考場。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建校16年,每年的這個時間,他比孩子的家長們還要忐忑、緊張、興奮。
從2004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施行,到如今修訂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即將于今年9月1日施行,這17年,是我國民辦教育從無到有、從亂到治、從弱到強的17年,也是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從籌備建校到桃李遍天下的17年。
“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
從“做檢查”到受表彰——民辦教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民辦學校是民營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同樣具有民營企業的所有特征,也面臨著所有民營企業共同的難題。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民辦學校和他們的掌舵人。
說起辦學校的初衷,劉伯曉介紹說,位于蘇北的漣水縣是人口大縣、教育大縣,而在17年前,這里的教育資源明顯不足,親戚朋友中就有不少孩子遇到擇校貴、上學難的問題。那時,他就開始思考能否響應國家政策,辦一所民辦學校。
“辦一所民辦學校,說起來容易,在當時僅投資就得千萬元之巨。”劉伯曉說。
“上千萬元,在2005年若投資房地產,賺錢豈不更快、更多?”記者疑惑。
“當時就有不少人說我傻。”劉伯曉說,“然而,我這個人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我從小身體殘疾,受到社會多方關愛,我還是想多做一些社會更需要的事兒。”
辦學難,難在籌措資金。7個股東湊出了建學校的初始資金,當時劉伯曉占股37.6%,這其中他個人借來的最少的一筆錢僅300元。
辦學難,難在項目審批。劉伯曉回憶起他為了擴建小學部而去找主管單位審批的經歷。“那時候負責審批的辦公室在7樓,沒有電梯,我就拄著拐杖一次次爬樓申辦。有一次一腳踩空,從樓梯上滾了下來,我怕別人看見,強忍著傷痛迅速爬了起來,繼續爬樓。”最后,六七次登門沒有辦成的批件,在縣委書記的直接關心下,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到學校幫他辦理了許可證。
辦學難,最難在招生。2005年開始面向社會招生的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是同期建成的三所民辦學校之一。“當時,品牌還沒有打響,知名度還沒有,招生基本上是一對一的溝通,民辦學校想要取得家長的信任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兩年后,金城外國語學校終于因為教學質量和貼心服務贏得了家長們的口碑,進而招生人數也大幅提升。然而,沒想到的是,有人又向教育主管部門告了狀,說金城外國語學校擾亂招生秩序。迫于壓力,相關領導找劉伯曉談話,希望他就此做公開檢查。
劉伯曉據實向主管單位反映了情況,并頂住了壓力。他堅定地說:“我和金城外國語學校始終依法依規招生辦學,并不存在惡意擾亂招生秩序的行為。”
作為連續4屆的縣政協常委、全國“最美基層政協委員”,劉伯曉也十分關注漣水縣營商環境的優化。他在《為投資者護航 助力創建百強縣》的提案中建議,政府要做到“三多三少”:多扶持,多服務,多松綁;少推諉,少門檻,少框框;切實維護投資者權益,堅決打擊和懲戒吃拿卡要的部門或個人,堅決打擊阻撓項目建設和影響企業生產的違法行為,建立企業保護制度,嚴格規范各職能部門對企業的檢查行為,決不允許干擾企業生產秩序的事發生……
而今,漣水縣營商環境已有明顯提升,政府對于民營企業提出“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辦事原則;現在,再沒有領導讓劉伯曉做檢查了,200多張獎狀(牌)、錦旗、感謝信整齊地排布金城外國語學校校史陳列室內,“全國優秀民辦學校”“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全省(江蘇省)模范民辦學校”“江蘇省文明單位”……向記者展示著這所民辦學校的榮光。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有千難萬難。”
既培養學生又培養老師——民辦教育在困局中謀發展
說起這些年辦學面臨的最大、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劉伯曉坦言:是師資力量的存蓄與提升。這無疑也是我國民辦教育企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師資決定著教學質量,決定著學校能爬多高,走多遠。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總校長王兆平告訴記者,民辦學校的真實情況就是,教師隊伍相對不夠穩定。水平高的老師常常會被其他民辦學校挖走,其中有些老師考上公辦教師也會離開原來就職的民辦學校。這位“全國模范教師”、曾擔任江蘇省東臺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對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的情況都十分熟悉。
在民辦學校里,提高教學水平與留住好老師是個矛盾共同體。那么,民辦學校還需不需要搞教研,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呢?王兆平說:“有人說不要搞教研了,老師水平高了就走了。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和劉伯曉董事長的觀點是一致的,不管老師走不走,我們都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當問及這個問題時,劉伯曉則顯示出了更加豁達的姿態:“培養出好老師,即便不在金城教書,也一樣是在為人民教育事業作貢獻么;培養出優秀的教師,他也一定不會忘記,自己是從金城走出來的。”
金城外國語學校高中部副校長徐躍剛就是學校培養出的優秀教師之一。徐躍剛2007年應聘來到金城外國語學校高中部教語文,因為先天性肢體殘疾,他比一般的老師更加努力。他的敬業引起了校長和劉伯曉的注意,學校也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徐躍剛獲得專業上的成長。
徐躍剛于2009年獲評中學一級教師職稱,于2018年獲評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至今已有3次參加江蘇省高考閱卷并被授予“優秀閱卷員”稱號。而今,成為副校長的徐躍剛,平均每天超過16個小時撲在自己的崗位上,他說:“是金城培養了我,只要學校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在這里干下去。”
到學校教書不到1年的翟佳佳,卻對學校格外熟悉,原來金城外國語學校就是培養她走入“象牙塔”的母校。翟佳佳告訴記者,當年中考失利,自己差點就失去了繼續讀書的機會。她家在漣水鄉下,自己在7個兄弟姐妹中排行六,當年沒考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學生時代的終結。
“當時,我不知所措,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幸好當時金城外國語學校愿意接收我,并給我減免了一部分擇校費,才讓我再次獲得了學習、高考的機會。”翟佳佳說,“要是沒有金城,就沒有我的今天。”
也正是因為如此,心懷感恩之心,大學畢業后考取教師資格證的翟佳佳又一次回到了金城外國語學校,與她當年的老師一起為孩子們點燃希望之燈。
而今,在全體教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金城外國語學校的高考升學率屢創新高,不僅在同類學校中拔得頭籌,還有不少學生考入名校,成為學弟學妹們的榜樣,也成為金城外國語學校的驕傲。
“覽前賢思己任立志只爭朝夕,念親恩感師德但求無愧我心。”
更公益更規范更法治——民辦教育踏上新征程
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施行后,我國民辦教育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未來,民辦教育首先將更加公益化,也更強調民辦教育的公益屬性。“我們歡迎社會力量來辦學,但不能把教育作為資本運作的工具,更不能讓資本在教育領域無序擴張。”民辦教育將更趨于法治化,更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治校、依法辦學。
對此,劉伯曉深表認同,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也給劉伯曉帶來了新的信心和期待。“對于違規民辦學校的規范,就是對合規民辦學校的鼓勵。”
說到民辦學校的公益性,金城外國語學校在這方面可謂表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學校運營16年來,劉伯曉通過各種方式減免學生的費用就有7000萬元之多。在金城外國語學校幫助困難同學已經成為師生們的共識。
問到具體到哪個學生哪個項目上,劉伯曉說,“減免要視情況不同而定,具體的就太多了,財務上都能查到,我只是在紙上批一下。”
正是在劉伯曉的帶動下,學校的教職員工都有著共同價值觀。
學生宿舍生活老師李平,像媽媽一樣全天候24小時陪護學生,即使身患腎結石,疼痛難忍,也照常每晚陪護孩子們,她還常常把生病的孩子假日帶回家中照料,為困難孩子支付各種醫藥費、營養費;徐躍剛副校長也不止一次地資助學生生活費,甚至連考上大學的學生的學費他也有資助……
從金城外國語學校考上大學,畢業后又回到學校教書的朱延晨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和妹妹當年都是在金城外國語學校讀的初中。2009年,她中考超過四星級高中的分數線,但還是決定在金城就讀,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學校不僅減免了她的學費,還每個月補貼她200元生活費。“學校的關懷讓我能夠安心讀書,我今天能夠自食其力正是得益于學校的幫助。”
“在生活上比媽媽想得更周到,在學習上比爸爸看得更高遠。”“金城學校要成為留守兒童的樂園。”“讓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劉伯曉提出的所有理念都與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密不可分。“‘辦好教育,回報社會’就是我這個有30年黨齡的老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在劉伯曉看來,金城外國語學校之所以能夠健康發展16年,與重視黨建工作密不可分。2012年,金城外國語學校黨總支經上級批準升級為金城外國語學校黨委,劉伯曉任黨委書記。劉伯曉說:“民營企業不重視黨建工作,不可能發展好、不可能走得遠。”
“黨建引領發展,黨建拉動發展,黨建推進發展。”劉伯曉說,“全校60多名黨員同志,就是服務黨的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
劉伯曉表示,要趁著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施行的東風,繼續狠抓黨建,苦練內功,外塑形象。“我們要按既定目標,持續推進精品質量工程、特色品牌工程、優質服務工程,爭取在2025年,金城外國語學校成立20周年之際步入江蘇省四星級高中的行列,為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學校 金城 劉伯 伯曉 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