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聰明不等于可信,未來我們如何更信任“AI”?
“‘十四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將步入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對行業的期待。
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對于新技術的信任,是大前提。日前召開的2021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可信AI專題論壇上,業界人士圍繞下一代可信人工智能的機遇、挑戰與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表示,未來10年,中國要進入人工智能2.0時代,既要提出新理論,也要創新技術,還應有突破性的應用場景。為此,應大力培養人工智能的一流人才,構建“AI+X”的發展生態,在大學科研機構、政府和產業之間形成一種新型協作體系,共同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表示,生命科學涉及個人的方方面面,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是一個剛需。如何打造智慧醫療的可信AI生態至關重要,既要大力發展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又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實維護公民隱私,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知識共創可共享。
尋找人工智能時代隱私保護、政府監管、商業訴求的平衡點,已經成為產學研各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ACM中國理事會常務理事嵇智源認為,人工智能可信理念正在逐漸成為全球共識,它要確保人工智能的公平性、可解釋性、健壯性和透明性,同時確保算法可被人信任。而這也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見,率先突破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國家,將擁有強大的先發優勢,引領下一代工業革命的發展。對此,同盾科技聯合創始合伙人、CTO張新波表示,下一代人工智能也必須解決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等核心問題:“數據要素具有邊際成本低、規模效應大、流動性高、可復用性強等區別于傳統生產要素的新特點,目前,我們也正在積極打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以實現安全可信的知識提煉與共享,賦能其他產業發展,為下一代人工智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縱觀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每30年人工智能將出現一次質變。”在此結論下,同盾科技合伙人、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知識聯邦產學研聯盟(AKF)理事長李曉林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人工智能已擁有強大的感知能力,以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為代表,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和社會影響力,而下一代可信的人工智能,預計會融合前面近百年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知高智,并擅長推理決策。
李曉林強調,當前數據已被列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成為驅動技術革命和重新定義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動力。近年來,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也越來越完善。而作為新型生產力的人工智能,則迫切期待來自新型生產關系的支撐。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未來 ai 數據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