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委員建言
侯松容:建立“服務深圳科技企業對接原創 科技力量的公共平臺”
一、 問題
(一)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發展進行遏制的戰略將是我們發展的外部環境中一個長期的現實存在。過去民營科技企業通過技術合作、人才引進、資本運作等方法直接向國外大公司借鑒學習,再做應用化、場景化微創新,這種簡單、直接的創新路徑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已經遇到比較大的困難。
(二)長期以來企業由于人才和投入所限,難以在原創科技開發上有較大作為,不少企業后續發展乏力。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創科研成果往往遠離產業界,產業化率很低。
(三)企業的需求和科研機構的供給這兩方面的信息零散而雜亂,沒有一個如大型商場一樣的交易平臺。供求雙方有的碰不上;有的機緣巧合碰上了,但由于信息不全面,又難以判斷對方是不是最合適的那個“他”。同時企業和科研院校對接,尤其和歐美、日本的科研院校對接,還存在著專業度不夠、溝通談判力有限等現實問題。
因此急需建立幫助深圳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校的原創科技力量進行對接,以產業化為目的進行原創科技成果協同開發的路徑和機制。
二、 建議
(一)建立平臺:建立一個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公共平臺,可以叫“研究院”“中心”,但其本質是平臺,意味其自身并不產出,而是鏈接供給方和需求方、促成協作。這個公共平臺一邊連接著深圳的科技企業,一邊連接著全球各高校、研究院的有關院系、專家。同時,平臺在政府支持下,設立配套的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基金。
(二)發現和開發企業需求:平臺在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的支持下,按照各個主要產業鏈,點、面結合去系統地發現和梳理企業所面臨的技術問題和科技創新需求。
(三)檢索、尋找、洽談:平臺通過全球檢索,在全球各高校、研究院中尋找和這一企業原創科技開發需求吻合或接近的科研項目或相關專家,并協助企業進行選擇、談判、建立合作機制。
(四)三方協同開發:由企業和平臺的配套基金共同投資和科研院校的相關專家協同進行原創科技成果開發以及工程化開發,根據三方所投入的現金資本和智力資本的比例,分享未來產業化的成果。如果多個企業有相同或類似的原創科技成果開發需求,也可以聚合多家企業共同參與。
(五)企業和平臺的收益:由提出需求和參與協同開發的企業對開發成果進行產業化或具有產業化的優先權。平臺配套基金在實現產業轉化后從企業處獲得現金收益或企業一定比例的股份,從而完成價值實現。
三、 優勢
(一)平臺的信息優勢、國際視野以及專業優勢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和科研機構、專家的有效配對。
(二)平臺對深圳科技企業進行原創科技成果開發的需求進行了需求聚合,提高了和科研院校的談判力。隨著成功案例的不斷出現,平臺本身會在科研院校中建立更高的聲譽,從而幫助企業提高和科研院校的談判力。
(三)平臺配套基金的投入降低了企業進行原創科技協同開發的資金門檻和資金風險。
(四)原創科研項目的選擇源于企業需求,評審和決策企業有一票否決權,同時企業必須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參與協同開發。平臺配套基金全市場化運作,在參與項目決策時以獲取投資回報為目的。這樣的雙方協同決策機制是科研成果有效實現產業化的重要保證。
(五)由于產業化率較高,平臺配套基金實現獲利退出的成功率較高。模式具有可持續性。
(發言者系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協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協同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