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全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

2021年04月28日 10:53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教育評價事關國家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某種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如何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服務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總體發展戰略?如何讓孩子健康幸福成長?本期摘編推出北京師范大學劉堅教授、劉紅云教授團隊發布的“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以饗讀者。

——編者

1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狀況總體良好,公平、助人、責任等維度的表現有待提升

通過分析東、中、西部地區連續多年的監測數據發現,多數中小學生品德行為表現良好且相對穩定。不同區域在品德行為各分維度上的表現呈現一些共性特征:小學生在正直、友善、誠實等維度表現出較高水平,初中生在正直、友善、信賴等維度上表現出較高水平;中小學生在公平、助人、責任等維度的表現有待提升,提高小學生的個人責任感、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公平意識與助人行為,將是學校未來德育工作的要點;研究發現,影響小學生品德行為表現最主要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和學習壓力;影響初中生品德行為表現最主要的三個因素分別是同伴關系、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自信心。

無論是在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區域,監測數據普遍顯示四、八年級學生在品德行為不同維度上存在差異并表現出共性特征。如東部某省監測數據顯示:四年級學生高正直的人數比例達到了81%,在公平、個人責任等維度,高水平表現的學生所占的人數在55%及以下。八年級學生高友善的人數達到了88%,但在公平、助人等維度高水平的學生比例分別為46%和55%。

上述趨勢在中部、西部地區同樣存在。因此,提高小學生的個人責任感、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公平意識與助人行為,將是學校未來德育工作的要點。

可見,在小學階段重視構建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以及減輕學業壓力,在中學階段重視同伴關系發展、改善教師教學方式對于開展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2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業表現總體優良,少數欠發達地區學生學業達標情況需要高度關注

在所有參測的181個區縣中,有81%的區縣九成以上小學生學業水平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有72%的區縣九成以上初中生學業水平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雖然學生學業水平表現總體優良,但是西部少數欠發達地區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合格率僅在40%~60%之間,值得引起關注。

3中小學生手機依賴比例呈上升趨勢,農村地區手機依賴情況尤其值得關注,子女往往會效仿父母的手機依賴行為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是最近幾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以手機依賴為例,項目組研究發現,中小學生有手機依賴的學生比例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且中學生手機依賴情況比小學生更嚴重。相比于城市和縣鎮,農村地區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尤其值得關注。由于手機依賴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非常重要。同時,研究還發現子女手機依賴行為的產生受其父母手機依賴行為的影響較大。所以,父母應重視自身手機依賴行為可能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學生使用手機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一定比例學生已出現手機依賴(小學7%,初中19%)或手機依賴傾向(小學5%,初中9%)。

在參測學校中,學生有手機依賴或有手機依賴傾向的比例差異很大,最高的學校有近七成的學生有手機依賴或手機依賴傾向。整體看來,中學生手機依賴情況比小學生更嚴重。多年追蹤數據表明,有手機依賴或手機依賴傾向的學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多項研究表明,手機依賴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如與較低的生活滿意度以及焦慮、抑郁甚至是自殺意念等心理問題緊密相關。另外,不能自主安排自己課余時間的學生、被同伴欺凌的學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另外父母有手機依賴行為,其子女手機依賴的比例幾乎翻倍;如果教師能更多地關注學生,則會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

4部分地區超過半數的初中生僅文化課補習每周3小時以上,校外補課時間與學生主觀幸福感成反比

近年來,我國校外補課(文化課補習)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研究發現,有22.2%的小學生和32.8%的初中生每周參與校外補課的時間在3小時以上。不同區縣學生參與校外補課狀況存在明顯差異。小學每周參與校外補課3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分布在3.5%~43%之間;初中每周參加校外補課3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分布在4.1%~75.4%之間。通常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及其家長會尋求校外補習以提高成績,但數據分析發現,成績一般的小學生中有23.5%每周參加校外補課超過3小時,而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也有22.9%每周參加校外補課超過3小時;對于初中生而言情況相反,成績優秀的初中生每周參與校外補課的情況反而更嚴重。成績優秀和成績一般的初中生每周參加校外補課超過3小時的比例分別為34.9%和13.2%。進一步分析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群體中,每周參與校外補課的時間越多,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和主觀幸福感越低;在成績一般的學生群體中,每周參與校外補課的時間越多,學生學業成績越低。

5我國中小學生睡眠嚴重不足,34.2%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

中小學生睡眠時間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小學絕大部分學生每天平均睡眠時間為9~10小時,約占學生總數的34.2%;能夠保證10小時及以上睡眠時間的學生比例僅為11.2%,還有24.3%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初中絕大部分學生的睡眠時間為7~8小時,約占學生總數的38.1%;能夠保證9小時及以上睡眠時間的學生比例僅為4.3%,還有34.2%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

通過對不同區縣中小學生入睡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后發現,無論地處東、中、西部,除學生身體因素所造成的入睡困難外,導致學生入睡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完成“家長安排的補習”和“學校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某些西部欠發達地區,寄宿生入睡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疏于管理。

通過對中小學生睡眠時間的分布及其與學生學業成績關系的分析發現,犧牲睡眠時間不一定能帶來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分析發現,小學階段每天睡眠時間9~10小時的學生,他們的平均成績為588.2,睡眠時間在8小時及以下的學生平均成績下降了66.6分,相當于每天少睡1~2小時的這一學生群體,比前者少接受約1.7學年的學校教育,初中階段數據也有同樣的趨勢。

犧牲學生睡眠時間不僅對提升學業成績“收效甚微”,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將帶來更嚴重的負面影響。小學階段,學生每天減少1小時睡眠,學習壓力較大的學生比例將上升7.6%,網絡成癮的比例將上升9.6%,主觀幸福感較高的學生比例將下降7.9%,學習興趣、藝術興趣、體育興趣較高的學生比例將分別下降7.6%、3.2%和2.6%。同樣,初中二年級學生若每天減少1小時睡眠,學習壓力較大的學生比例將上升4%,網絡成癮的比例將上升8%,主觀幸福感較高的學生比例將下降10.5%,學習興趣、藝術興趣、體育興趣較高的學生比例將分別下降6.4%、1%和2.8%。

6保障睡眠、規律早餐、每天鍛煉、堅持閱讀、豐富親子活動讓超過九成的小學生和八成的中學生感到幸福

提升學生幸福感,做好基本保障至關重要。項目團隊綜合分析了學生睡眠(基本達到國家要求的睡眠時間)、早餐(每周至少五天早餐)、體育鍛煉(每天均參與體育鍛煉)、閱讀習慣(每天閱讀半小時)及父母對子女生活的關注程度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發展的潛在影響。數據表明:以小學生為例,得到五項基本“保障”的學生比例僅為12%,而在這些學生中,感到幸福的學生比例為91.5%。當所有“保障”均不能滿足時,學生感到幸福的比例僅為48.9%,平均而言,每缺乏一項“保障”,學生幸福感比例會下降10%左右。

7多閱讀、喜歡閱讀、閱讀有益的書,有助于學生發展

數據表明,閱讀有助于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的發展,有助于降低網絡成癮和手機依賴,提高主觀幸福感。每天閱讀半小時,就能給學生帶來較大收益;當家中藏書量相當時,擁有較高閱讀興趣的學生學業表現較佳;此外,有選擇地閱讀也非常重要,閱讀故事書及介紹人物或自然的書,有助于學生發展。

數據顯示,以小學為例,藏書量越多,成績越佳。當家中藏書量僅為20本以下時,學生學業成績平均為514分,而家中藏書量達200本以上的學生,學業成績平均為607分。數據表明,只要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每天閱讀半小時,就能夠比完全沒有讀書習慣的學生高出42分(相當于多接受了約1學年的學校教育)。讀書的益處除了體現在學生學業表現外,也體現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數據發現,家中藏書量越多的學生,其網絡成癮和手機依賴的程度越低,且主觀幸福感越高。

8中學階段,父母過多關注子女學習,尤其是考試成績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項目團隊對家長參與子女生活和學習的內容和程度等做了長達七年的追蹤調查,并基于多年數據對小、初、高三個學段的家長參與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數據結果顯示:“父母如何參與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影響不同。

在小學階段,無論是家長對學生學習還是生活方面的參與,均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學業、興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在不同的家長參與組合中,“父母參與生活多、參與學習多”的學生學業成績最佳。而在初中階段,不同家長參與組合的學生學業表現差異并不大,相較而言,“父母參與生活多、參與學習少”的學生學業成績更高。到了高中學段,“父母參與生活多、參與學習少”的學生總體學業成績最佳,且優勢較為明顯。通過對不同組合的比較可以發現,“父母參與學習少”的學生,學業發展甚至更好。

由此可見,無論是小學、初中或高中,家長更多關心子女的日常生活、愛好特長、同伴關系或學校氛圍,都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學業、興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但是,若家長更多關注子女的學習情況,尤其是過度關注子女考試成績及名次,對于初中、高中段的學生發展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全社會應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

9校長課程領導力對教師教育滿意度影響顯著,其中實行民主決策是絕大多數校長的短板

數據表明,校長課程領導力對教師教學方式、教師工作滿意度等都會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然而,不同學校間校長課程領導力差異較大,西部地區校長課程領導力相對較弱。就全國情況看,在學校管理中實行民主決策是絕大多數校長們的短板。

在學校,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幾乎都與教師有關,比如師生關系和教師教學方式等。而教師對學校是否滿意,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調研數據表明,影響教師教育滿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在不同參測學校中,中小學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評價差異較大,認為自己學校的校長能夠做到民主決策,鼓勵教師創新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比例從0%到100%,且小學教師對校長的評價普遍高于中學。

以小學為例,不同地區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不同,東部和中部地區均為75,西部地區為63,相對較弱。數據表明,在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的三個子維度:民主決策、鼓勵創新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上,教師普遍反映校長在民主決策方面表現有待提升。事實上,有72%的小學校長和66%的初中校長在民主決策方面表現相對較弱。

10良好的家庭和學校人文環境能夠幫助處境不利學生取得學業上的成功

“抗逆學生”指的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于后1/4,卻能克服相對不利的成長環境,在學業成績上進入前1/4的學生。國際上通常用這些學生在相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學生中的占比來衡量該區域的教育公平狀況。統計結果顯示,小學階段抗逆學生的比例為15.5%,初中階段抗逆學生的比例為17.5%。不同區縣抗逆學生比例差異較大,其中小學階段各區縣抗逆學生的比例為3.4%~26.3%,初中階段各區縣抗逆學生的比例為5.3%~32%。進一步分析發現,如果一個地區的親子關系良好,學校普遍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教師能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采用得當的教學方式,那么該地區學生的抗逆比例將顯著增加。

數據分析發現,小學階段區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地區抗逆學生比例反而較低,而初中階段兩者之間相關不顯著。國際相關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往往更容易出現教育的兩極分化現象,當學生成長于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時,富裕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機會,使得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更難以實現抗逆。

進一步研究發現,家長若能夠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該地區小學和初中抗逆學生的比例將分別上升50%和53%;若家長能夠更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如博物館、文化站、科技中心等),豐富子女課余生活,則小學和初中抗逆學生的比例將分別上升11%和15%。如果學校能夠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小學和初中抗逆學生的比例將分別上升33%和66%。如果教師能夠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小學和初中抗逆學生的比例將分別上升14%和17%;如果教師能夠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那么小學和初中抗逆學生的比例將分別上升32%和47%。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學生 依賴 小學 睡眠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