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迎接中國科幻的美好未來
——第11屆華語科幻星云獎頒獎活動側記
人民政協網陵水4月26電(記者 李寅峰)蔡一坤是深圳德朗睿思國際學校7年級的學生,4月23日,本該在校園里上課的他卻在父母的陪伴下飛抵海南省陵水縣。“他是一個小科幻迷,聽說有這樣一個科幻盛典,就專程趕來。”蔡一坤的爸爸向記者介紹。
當天,和蔡一坤一樣從全國各地匯聚陵水的,還有300余位科幻文化的相關從業者或癡迷者。在博鰲論壇剛剛閉幕的海南,他們見證了“第11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揭曉,也見證了更多科幻人為推動中國科幻文化的發展而作出的又一次努力。
花落誰家
“七月的《群星》以驚悚小說的手法,嫻熟地運用雙線結構講述了一個硬核的科幻故事,想象大膽離奇,又邏輯嚴密;寶樹的《天象祭司》借助恣意汪洋的想象,編織了一闕融合部族糾葛、權力斗爭、朦朧情欲和天象探索的精彩樂章;陳楸帆的《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則力求形式革新,將小說、影視、藝術、科技混搭,努力突破科幻的維度……”24日,第11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正式揭曉,科幻出版人、評委會主席姚海軍如此評價斬獲最佳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金獎的三部作品。最佳非虛構作品、最佳翻譯小說、最佳美術作品、年度科幻新星、最佳青少年作品等獎項同期出爐。
這已是星云獎在中國走過的第11個年頭。自2010年創立以來,該獎項致力于從全球范圍內發掘、評選和獎勵優秀的華語科幻作品、作者、翻譯者、評論者、繪畫者、出版者和相關從業者。本次活動中,多位組織者自豪地表示:通過對華語科幻進行年度評選,推動華語科幻文化產業振興,激發華語科幻人才創新活力。
“科幻的發展代表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中國要發展以東方文化為內涵的新科幻,向世界展示東方的價值觀,這是中國科幻人最重要的使命。”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說。
恰逢其時
由于面對的是進入全面小康生活的14億中國人民的新需求,面對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通訊、載人深潛、深空探月等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多次聽到科幻人發出這樣的聲音:科幻大發展恰逢其時。也因此,頒獎前舉辦的中國科幻高峰論壇上,“新科幻 出東方”的主題引發科幻人的熱議和深思。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在題為“數字時代的科幻——從創意到產業”主旨演講中表示,數字化的大發展,推動科幻真切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他從創意和產業兩個方面進行陳述:“今天的科幻內容,有上天,有入地,有下海,但所有這些,都是和人的內心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創意,仍然是要從人的本性,走向一個不停探索的無形世界。而科幻的產業歸屬含量很大,不僅是內容,還包括相關的軟件、硬件、渠道、平臺等。隨著數字時代的更換,從創意到產業,科幻具有巨大的空間。” 熊澄宇表示,科幻人需要好好梳理內在規律,也需要借力,向科幻文化和產業發達的國家同行學習。
此外,星云圓桌會議上,科幻與青春生活、科幻與數字生活、科幻與文旅新場景等話題成為討論的焦點,科幻作家、影視制作、文化創意、旅游地產等行業代表面對面交流、交鋒,探討著中國科幻的發展之路,探索著中國科幻從文學到影視到數字再到產業,進而全方位融入生活的跨界破圈的新嘗試。
未來可期
2019年,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熱映,創下總票房46.54億、在全球以28種語言播放的驚人業績。之后的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十條扶持引導政策措施讓科幻界頗受激勵。而此次活動中,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科幻人匯聚一堂,為科幻的發展發聲、出力,共同暢想美好的未來。
“本屆推出了新星慕明、王諾諾、吳楚、趙壘、分形橙子,同前幾屆推出的新星一起,形成了中國科幻新一代青年作家強大的方隊。他們是中國科幻的希望之星。”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說。
“非常震撼,我感受到了中國科幻的繁榮,這給我之后成為科幻創作者的信心。”現場最小的科幻迷、12歲的蔡一坤說。
“我們真正迎來了科幻的春天。”科幻出版人姚海軍說。
“雖然走過很難的路,但行業所展示的上升趨勢,科幻所呈現的魅力,讓我們面對美好的未來。”海南壹天視界科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偉康說。
“作為一個學習者、觀察者、研究者,愿與諸位一起,見證中國科幻在中國乃至在世界的輝煌。”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說。
“愿星云獎成為中國科幻起飛的平臺。” “雨果獎”得主、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說。
在海南返回北京的班機上,記者留意到,飛機座椅靠背上的播放器電影庫里,為數不多的國產影片中,《流浪地球》赫然在列。旁邊座位上,一位白發蒼蒼的阿姨饒有興趣地看了一路。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幻 中國 文化 產業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