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感悟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2021年04月23日 14:46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感悟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人民眼·重溫紅色家書)

引 子

雙手被反捆,卻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當看到父親王孝和24歲那年犧牲前的照片,73歲的王佩民都會潸然落淚。

1948年9月30日,中共地下黨員王孝和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英勇就義。一組《大公報》記者拍攝的照片,記錄下王孝和慷慨就義的最后時刻。 

是怎樣的力量,能夠令人以笑容直面死亡?

王孝和犧牲21天后,遺腹女王佩民出生。70多年來,她一直在“找尋”父親。面對父親臨刑前的笑容,她特別想知道,父親當時有過怎樣的心路歷程。

王佩民竭盡所能找尋跟父親有關的事物。父親留下的珍貴遺產,除了這組照片,就是在獄中寫下的家書。展信若晤,見字如面,一封封家書讓王佩民跨越時空走近父親、讀懂父親。

在被捕后5個多月的鐵窗斗爭中,王孝和寫下了50封家書,平均3天一封,最短的53個字。佩民的名字,正是他在遺書中為即將出生的孩子起的。臨刑前,他仍不忘在遺書中勉勵工友:“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奮斗!”

王孝和犧牲一年零一天后,新中國宣告成立。王佩民漸漸明白,書為心畫,笑由心生,心中希冀光明,笑容自然流露在臉上,這笑容里有對敵人的輕蔑,有對光明的期盼,有為信仰而犧牲的坦然自若,這是信仰的微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要經常“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革命烈士的家書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

片紙千鈞重,家書意萬重。近70年來,評彈、戲劇等反映王孝和家書的文藝作品迭出,蘊藏在箋札中的烈士形象日趨豐富立體,越來越多的人走近王孝和,循著事蹤筆跡,從字里行間感悟家國情懷,在薪火相傳中汲取奮進力量。

“00后”演員心中的原型王孝和

“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同齡人”

學藝5年多,登臺一年半,21歲的上海評彈團演員季毅洋第一次擔綱主演,角色正是王孝和。3月27日,評彈《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劇院復排重演,3名主角中,兩名是“90后”“00后”演員。

一雙素手輕撥琵琶,五指連彈奏動三弦,柔情汩汩的吳儂軟語間,多了幾分蕩氣回腸——“好容易養兒到如今,今天完成了我一生。總算是做人目的未違背,未曾輕擲好青春……”季毅洋娓娓道來的這段唱詞,出自王孝和致父母的遺書。

評彈《王孝和》始創于1955年,今年初入選上海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經典劇目展演季”。不久前,上海評彈團組織青年演員赴龍華烈士陵園為王孝和烈士掃墓,季毅洋逐字逐句研讀50封家書,王孝和的形象在他心中愈發清晰。“之前,臺詞是背下來的,如今脫口而出。”放下一沓寫滿筆記的臺詞本,眼眸清澈的季毅洋若有所思:“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同齡人。”

15歲那年,季毅洋考入蘇州評彈學校。這個年紀的王孝和,是上海勵志英文專科學校一名在校學生。他選擇英語專業與兒時經歷密不可分,王孝和的父親王福定是名輪船火夫,因語言不通,常遭外籍船老板欺辱。王孝和決心學好英語,將來為父親和工人們爭取權益。即便被捕后身陷囹圄,他仍牽掛著海上漂泊的父親,在11封家書均有提及:“父親之船可到了吧!他老人家身體可好?”“請父親勿必為男多慮,還是安心上船去為盼”……

17歲那年,季毅洋第一次從專業必修的彈唱課上聽到王孝和這個名字。正是17歲的年紀,王孝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入黨這天恰是5月4日。上海楊樹浦發電廠的王孝和史料陳列展,至今保存著王孝和親筆寫下的一張泛黃紙條——“守紀律,組織利益第一。D的秘密不得疏忽輕泄。負責任,規定任務要完成。多計劃,養成獨立的能力。同志間,勤勉和批評相愛惜。”其中,D是共產黨的代稱。樸實無華的句子,飽含著一名年輕共產黨員的赤誠。

19歲那年,季毅洋畢業參加工作,成為上海評彈團的一名演員。同樣的年齡,王孝和考入上海電力公司楊樹浦發電廠,在總控制室當抄表員,自此投身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他參與組織了1946年的上海電力公司大罷工和聲援1948年的申新九廠罷工運動,年紀輕輕就挑起上海電力公司工會黨團書記的擔子。王孝和被捕后,家書中附著的一份律師辯訴狀這樣評價:“被告人王孝和在上海電力公司服務有年,工作勤勞,待人篤誠,深為員工同人所器重,故得被推選為工會常務理事……”

1948年4月21日,因叛徒出賣,王孝和被國民黨反動軍警逮捕。彼時,他的大女兒王佩琴才滿周歲,妻子忻玉瑛剛懷上第二個孩子。獄中,他受盡酷刑,一度因電刑昏厥,但始終保守了黨的秘密。

大義凜然的他,也有難以割舍的牽掛。

作為長兄,王孝和惦念弟弟們的學業。就義前76天,他在家書中關切地問:“二弟這學期考的成績如何,請告訴我。”

作為父親,王孝和想念剛斷奶的長女佩琴。就義前60天,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坐了牢,累得小孩子也苦了。(探監時)我只望了她那卷發下的小臉兒伏在您的肩上,要再來看一下時,環境已不許可了。但只聽得她在哭,您在哄她說:喏,喏,阿爹喏……”

作為丈夫,王孝和最放心不下懷有身孕的妻子。就義前27天,他仍在信中寫道:“您的分娩地點是(父母居住的)三馬路,比(租住的)楊樹浦來得好……我想這對您在醫院里住了一星期或兩星期以后是比較好些的,否則您孤苦伶仃獨自在楊樹浦,我雖在牢也放心不下……”

王孝和牽腸掛肚,也憧憬未來。在給妻子的家書中,他對即將出生的孩子滿懷期待:“您自己的身體更應保重,因為不久您要做兩個孩子的母親了,我已經告訴了我的難友們請他們吃紅蛋哩!”

無計可施的敵人,以“連續教唆、意圖妨礙戡亂治安未遂”的所謂罪行判處王孝和死刑。王孝和毫無懼色,留下3封絕筆遺書,一封給獄中難友,一封給父母,一封給即將分娩的妻子。

“但愿你分娩順利!未來的孩子就喚他叫佩民!身體切切保重,不久還可為我申冤、報仇!”——一陣急促的三弦連彈將演出推向高潮,家書中這段力透紙背的遺言化作鏗鏘唱詞,余音在劇場上空久久回蕩,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座無虛席的劇場里,一位滿鬢斑白的老人早已泣如雨下——她便是王佩民,王孝和家書中那個“未來的孩子”,如今已是古稀老人。

謝幕時,王佩民走上舞臺,從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手中接過一份特殊的禮物——這是1955年版及2021年版的評彈《王孝和》珍藏海報。

1955年,上海評彈團將王孝和事跡搬上舞臺,改編為中篇評彈《王孝和》,由陳希安等演員在上海靜園書場首演,創下連演3個月、觀眾7萬多人的高票房。

2017年,89歲的陳希安罹患癌癥,在當年11月的告別演出上,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評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抱病登臺,與弟子高博文聯袂對唱,曲目正是《王孝和》。2019年10月,陳希安溘然長逝,就在這一年,季毅洋考入上海評彈團,拜入高博文門下,《王孝和》成為三代評彈演員薪火相傳的經典曲目。

女兒心中的父親王孝和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樣,為什么與世永別的’,如今,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女兒沒有辜負他”

曾經,王佩民會莫名羨慕身邊的人。她羨慕比自己大1歲7個月的姐姐佩琴,曾倚在父親厚實的肩膀上玩耍;她羨慕鄰居家的小伙伴,能牽著父親的大手放學回家……成年后,她甚至羨慕自己的兩個女兒,只要孩子們愿意,隨時能一頭扎進父親懷里撒嬌,她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機會。

父親之于她,就是一幅肖像。

1949年11月5日,王佩民剛滿周歲,長輩抱著她參加上海電力工會為王孝和烈士舉行的公祭大會。會場上,一張畫像畫著的正是王孝和。畫像前,王佩民與素未謀面的父親留下一張跨越時空的黑白“合影”。

“千千萬萬有良心有正義人士,還活在世上,他們會為兒算這筆血賬的。”臨刑前致父母的絕筆信中,王孝和對未來充滿信心。在他犧牲的1948年9月,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從遠方的隆隆炮火聲中,王孝和似乎聽到了光明的足音,8個月后上海解放。

“兒之亡,對兒個人雖是件大事,但對此時此地的社會說來,那又有什么呢!”王孝和在家書中特意叮囑父母:“琴女及未來的孩子佩民,應告訴他們,兒是怎樣,為什么與世永別的!”

幾十年來,不論學校就讀期間,還是畢業參加工作后,王佩民每每說起自己的名字,大家便會圍上來關切地問:“你就是王孝和烈士的女兒啊!”王佩民日益有了一種強烈的感覺:父親并未遠去。

“我要好好努力,不能辜負了爸爸。”王佩民考入上海中學,畢業后主動到基層工作,成為原上海電訊器材廠的一名普通工人。24歲時,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4歲,父親的生命永遠定格,對女兒來說,則是接續傳承的新起點。

“做一名像父親那樣的共產黨員。”王佩民兢兢業業,多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工作者。上世紀80年代,電腦普及伊始,年近半百的她克服困難,自學操作系統。調入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工作后,王佩民長期從事《上海年鑒》編輯工作。面對大量的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她并不覺得枯燥,逐字逐句校核。“我要替爸爸好好看一看,這日新月異的新上海。”

1997年,王佩民當選中共上海市第七次黨代會代表。作為黨代表,她深入基層聽取群眾呼聲,積極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王佩民以父親為榜樣,切實履職盡責,得到黨組織和黨員群眾認可,后又當選中共上海市第八次黨代會代表。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樣,為什么與世永別的’,如今,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女兒沒有辜負他。”王佩民說。

這些年,王佩民一直在收集、整理父親的遺物,一點一點走近他。2001年初,在上海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王佩民無意中發現父親在獄中寫下的47封家書原件。

“我小時候見過父親臨刑前留下的3封遺書,但從不知道父親還寫過這么多家書,母親也從未提起過。”王佩民說,父親給家中寄信時,母親忻玉瑛尚不識字,只能托鄰居代念。

王孝和犧牲后,年僅20歲的忻玉瑛一度精神恍惚。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這天,忻玉瑛沖上街頭,看到解放軍戰士便問:“見過王孝和嗎?解放軍進城了,我們家孝和該回來了……”1952年,組織上安排忻玉瑛進入上海電力專科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后到上海電力公司工作。時隔半個多世紀,展讀這47封家書,母女倆相擁而泣。

一封封家書豐富了王佩民對父親的認識:他的飲食口味偏重,家書中總不忘叮囑妻子將“咸菜燒得油些”帶給他;他個性豪爽、為人慷慨,獄中收到親友送來的十幾個粽子,當即“與難友們一下子吃了”,并高興地寫道“其味道之好沒有一個不稱贊”;他也會睹物思人,吃到家人送來的栗子時,便在家書中詢問,此物大概是爸爸帶來的吧。

“以前,我心中的父親是位大義凜然的英雄,為了黨的事業可以犧牲一切。從這些家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生活、珍重親情、樂于分享快樂的父親,即便身處鐵窗監牢,也是那樣的樂觀豁達。”退休后,王佩民帶著對父親家國情懷的感悟走上熒屏,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等節目的錄制。越來越多的人同王佩民一起,透過一封封紅色家書走近王孝和,追尋這位永遠年輕的革命先烈。

新時代大學生心中的榜樣王孝和

“像王孝和那樣,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練我的地方去”

一束光柱,透過微塵,投射進青瓦紅磚的廠房車間,為斑駁墻壁添上一抹亮色。

一群青年,身著工裝,穿梭于縱橫交錯的管線走廊,靈動舞姿洋溢著青春活力。

黃浦江畔,王孝和70多年前工作過的楊樹浦發電廠已被改造成工業遺跡公園,沉浸式情景劇《王孝和》正在這里排演。

循著烈士生前的足跡,觀眾能夠在移步換景中行進式觀演:全長500米的演出長廊,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全景式還原了王孝和發動工潮、鐵窗斗爭、法庭抗辯、英勇就義等10幕場景。

實地實景,立體呈現——這場1小時的沉浸式情景劇由上海電力大學和楊樹浦發電廠聯合制作,歷時3個多月精心編排,目前已進入聯排試演階段,將于今年“七一”前面向社會公演。60多名演員全部來自上海電力大學話劇團和舞蹈團。

“每當我試著走近王孝和時,內心都會深受觸動。”已飾演王孝和近3年的劉松林,是上海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回憶起最早聽聞王孝和故事時的情景,劉松林記憶猶新。

2019年6月,學校組織學生到楊樹浦發電廠參觀,一組《大公報》記者拍下的照片深深震撼了劉松林。畫面中的王孝和被反手捆綁著,正由法警押解至刑場,他昂首挺胸,面露微笑,目光堅定,毫無懼色。“王孝和的笑容感染著今天的我們,卻震撼著在場的敵人。”劉松林頗為感慨:照片中的角色似乎顛倒了過來,全副武裝的反動法警緊張不安,被審判者從容自若。

“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劉松林從王孝和的遺書中深刻感悟到了烈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理應用實際行動來緬懷這位對光明孜孜以求的先烈。”劉松林說,參觀楊樹浦發電廠的同學中有不少校話劇團成員,大家提議以王孝和的英雄事跡排演一出戲劇。得到上海電力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支持,編排籌演工作隨即展開,劉松林被確定為王孝和的飾演者。他與伙伴們認真研讀烈士家書,感悟筆端流淌的熱血與激情。

2019年10月,戲劇《王孝和——我以我血薦軒轅》在上海電力大學迎新晚會上首演,并在互聯網上同步直播,廣受好評。一個月后,音畫詩版《王孝和——我以我血薦軒轅》入選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示范黨課,在全市高校推廣展示。近3年來,劇目歷經5次改編重排。得益于對人物形象的出色塑造,劉松林被選為校話劇團團長。

今年1月,上海電力大學黨建服務中心與楊樹浦發電廠簽署《王孝和烈士史料挖掘項目合作協議》,提出開放楊樹浦發電廠遺跡公園的部分場地,以藝術形式再現烈士事跡。沉浸式情景劇應運而生,即將畢業的劉松林再度飾演王孝和。

“這是畢業前最后一次飾演王孝和,我希望為自己的大學時光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盡管要忙著求職、寫畢業論文,劉松林仍一場不落地參加排練。

近3年來的耳濡目染,也改變了劉松林的擇業觀。作為一名從外省考入上海的大學生,留滬工作一度是劉松林的首選。但今年畢業找工作時,他婉拒了上海市區一家國企的招聘,選擇簽約安徽中煤新集利辛發電公司。這家公司距縣城近30公里,難與大都市的繁華媲美,卻是安徽省首個百萬千瓦級煤電一體化電廠。“像王孝和那樣,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練我的地方去。”劉松林語氣堅定。

1942年底,王孝和結束了勵志英文專科學校的學業,報考了海關、郵電局和上海電力公司,被3家單位同時錄取。王孝和原本屬意海關,父母則認為郵電局更穩當。作為黨員,王孝和主動請示了黨組織。考慮到上海電力公司的工會組織相對薄弱,需進一步加強力量,組織上在尊重王孝和自主意愿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議。

到黨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孝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海電力公司,被分配至當時全國發電量最大的楊樹浦發電廠。在楊樹浦發電廠工作的5年多時間,王孝和從一名年輕抄表員成長為代表2800多名工人的工會常務理事。

“電力工人是光明的守護者,心懷光明的王孝和是電力學子最好的榜樣。”劉松林說,《王孝和》劇組中多名演員今年即將畢業,不少同學選擇到電力一線和艱苦地區就業,王孝和的擇業觀正影響著新時代電力學子的就業選擇。

1952年,組織上安排王孝和遺孀忻玉瑛到上海電力專科學校脫產學習4年,這所學校正是上海電力大學的前身。上海電力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進入電力系統就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中,到中西部地區的占38.2%,比例逐年提高。

“沉浸式情景劇《王孝和》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需要持續創新形式、激活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上海電力大學黨委書記李明福由衷感慨,“紅色家書是跨越時空的對話、直抵心靈的教育。”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紅色 家書 文化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