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多地創新模式以產業帶動殘疾人增收
2020年12月17日,云南省丘北縣,殘疾人創業者鄧小三在魔芋種植基地給殘疾人發放分紅。
本報記者 顧磊 攝
為了增收致富,殘疾人梁福添在家里養起了蠶寶寶。然而,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困難是,行動不便的他在養殖過程中十分吃力。幸運的是,當地殘聯為他提供了生產物資和技術培訓指導,又對蠶房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如今,梁福添可以通過無障礙軌道喂蠶機為幼蠶喂食,十分方便。
梁福添的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對殘疾人養蠶戶進行蠶房生產的無障礙改造是該區的一大創舉,也是殘疾人居家無障礙改造的一個創舉。這一改造是圍繞著桑蠶產業進行系統設計而來,該區殘聯專門針對殘疾人的身體條件,設計、引進了軌道無障礙喂蠶機、自動上蔟機、自動消毒機和快速取繭機。
發展種養殖業,讓殘疾人生活更美好,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莫文珍是百色市田陽區那坡鎮尚興村的老支書。他帶領村民在荒坡上種植芒果,探索芒果種植和良種培育技術,發展副業、輸出勞務,使尚興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移民新村。
莫文珍帶領的芒果種植社為殘疾人種植戶講解種植技術,使當地殘疾人戶種植的芒果畝均年產量由最初的750公斤增加到1200公斤,每畝年增收超2000元。殘疾人蘇國新家的10畝地一共種了500棵芒果樹,家里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在河南省焦作市,當地建設了一批殘疾人實體培訓基地。焦作市有持證殘疾人98436人,當地殘聯多方調研,根據“一山一灘一陵一園”的區位特點,聯合本地種養殖大戶與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幫助殘疾人培訓生產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培訓過程中,基地對培訓內容、服務內容等情況進行介紹,還對殘疾人培訓后創業進行效益分析,組織有意向的殘疾人進行實地參觀考察。此外,培訓重實操,由技師在實體基地生產一線授課,更注重技術和操作能力。培訓不僅針對殘疾人本人,還包括重度殘疾人的直屬家屬。焦作市殘聯對培訓項目進行篩選時做到“兩有”“兩無”和“兩適應”,即有市場需求、有特色優勢;無風險、無需殘疾人投資;適應殘疾人特點、適應殘疾人要求。
當地開展了野生皂角刺、懷藥、牡丹、小麥套種辣椒等種植產業。如今,有不少殘疾人及家庭通過種植產業改善了生活,對未來的發展也有了信心。
數年前,在山西省陽曲縣黃寨鎮城晉驛村,殘疾人李改香與同村7位貧困殘疾人領到了縣殘聯扶持的21箱優良蜂群,僅僅1個月就靠蜂蜜獲利,隨后她還幫人代養,全年收入達到1.6萬元,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如今,她的生活越來越好。
李改香生活的改變,得益于一種創新模式。當地通過蜜蜂養殖促殘疾人致富增收,在發展過程中,縣殘聯探索了“互助共養”模式,由殘疾人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技術的養蜂大戶幫助養蜂,被扶持的對象以幫工換技術的方式進行飼養,實現互利共贏。
目前,陽曲縣正在著力打造養蜂文化博物館、蜂文化科普教育、健康養生蜂產品等新的特色品牌,推動殘疾人養蜂產業向縱深發展。
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肢殘人協會會長鄧小三帶動70余名殘疾人開展魔芋種植,種植面積達400余畝,共計投資450萬余元。他為參與助殘產業的殘疾人免去每畝745元的項目投入款,共計30萬余元,為參與助殘產業的殘疾人給予百分百零風險兜底保障,享受同等入股分紅。
他告訴記者,未來將通過建立殘疾人工廠和短視頻孵化基地等方式,帶領更多殘疾人創業和就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財富和價值,真正實現自強不息,讓生活更美好。
編輯:何方
關鍵詞:殘疾人 產業 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