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共享智造讓“全國制帽之鄉”走向“一帶一路”
走進位于山東省膠州市李哥莊鎮的上合工業互聯智能共享工場,但見百余臺機器在2000多平方米的車間內有序工作:操作臺上,忙碌的機械臂、激光切割機代替了傳統的穿針引線、縫制裁剪,一旁的顯示屏里顯示著機器的運轉情況……
“利用我們的生產線進行加工,生產成本可降低40%。”近日,上合工業互聯智能共享工場總經理龐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借助“互聯網+”優勢,他們有更多精力進行業務拓展和創新,在傳統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這座自動化程度極高的制帽業智能共享工場,有130余臺制造帽檐、帽帶和魔術扣的智能設備,而場內只有十幾名工人,只需操作顯示屏就可實現對機器的控制和維護。共享、協同成為這里的關鍵詞。
龐智介紹:“制帽企業可將帽檐、帽帶等生產環節通過手機App等方式線上下單并提出加工要求,共享工場系統接單后將訂單同步到生產設備進行生產,不用自行購買也能用上智能生產設備,這對中小規模的企業來說,不僅省時省力,更省去了一大部分購買設備的費用和人工成本。”
青島眾弘鑫制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飛是共享工場的受益者之一。“沒了升級設備的資金壓力,輕裝上陣,生產效率反而更高。”高飛深有感觸,公司一年要銷售200多萬頂帽子,平均每個月生產近20萬頂,有了共享工廠,企業節省了帽檐、帽帶生產環節的工人,同時生產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以魔術扣的生產為例,傳統工序需要4名工人操作燙臺、切條機、平車,按人工一天10小時計算,所產生的每小時人均產值為12.25元。而共享工場里的全自動魔術扣工作站只需0.25人操作,每小時人均產值達80元,因為可以一天24小時運轉,日產能更是比傳統產能提升了6倍。
如今,李哥莊鎮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制帽之鄉”,匯聚著400多家制帽和配套企業,形成了年產值40多億元的全鏈條特色產業集群,年產各類帽子1億打以上,約占全國運動帽總產量的40%。其中90%以上的產品外銷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帽子產品生產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近年來,隨著傳統制造行業研發、人力等成本不斷提高,不少制帽企業想要進行智能化提質升級,然而加工設備更新換代費用使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膠州市制帽行業商會黨委副書記鄭建表示:“智慧共享工場用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為企業緩解了這些負擔,低成本、少投入也可獲得高質量的生產要素支持。”
有共享制造,更有創新協同,這里引入莊正智能設計師團隊,江世祥、具采妍等一批國內外帽飾設計師入駐工場為客戶提供設計服務,幫助當地企業實現帽飾產業品牌升級。傳統模式下,企業根據生產線的能力和經驗來確定產能,而數字與制造的結合,讓工廠不受生產線制約,品牌從生產能力中“釋放”。
品質優良、價格低廉是李哥莊鎮制帽企業的傳統優勢,但缺少品牌效應。“同樣質量的帽子,有了國際知名品牌加持,產值就能從1美元提升到50美元,孵化品牌是我們的發展方向。”龐智說。在共享模式的重塑下,許多企業也開始致力于打造品牌優勢和業務創新,產品與文化、消費等加速融合重塑著制造的價值。
樹木的成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壤。膠州市正全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去年,當得知企業擴大規模對場地有更大的需求時,李哥莊鎮當起了“店小二”,幫助企業入駐了上合跨境電商產業園。“2500多平方米的場地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并且免3年租金,能節省150萬元費用。”龐智說。
在今年春節后舉行的膠州市企業創新發展大會上,膠州給創新企業和人才發出1.1億元開年“紅包”。龐智說:“我們成功入選了膠州市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企業,拿到一次性獎勵50萬元。”
龐智將共享工場與上合跨境電商產業園形容為一個有機整體,未來將致力于實現生產要素在上合國家范圍內的高效整合。“我們將面向上合組織國家,將相關制造產業的智能化生產過程和互聯互通的先進技術進行推廣和普及,使之逐漸服務于上合國家相關產業。”龐智說。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共享 企業 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