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 原創 國際 熱點

首頁>要 聞 >時政

記"十四五"開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調研

2021年03月27日 05:49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福州3月26日電題:“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記“十四五”開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調研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顏珂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一路上,調研、回首、思索。

一路上,那山、那水、那路、那些人,觸景生情。

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

“這次到福建,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十四五’開局,圍繞這一主題作調研;也是來看望福建的父老鄉親。”

2002年10月離開福建,從那時算起時光已近20載。在福建,習近平同志度過了“一生中最好的年華”。

1985年入閩,自廈門赴寧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期間動情地說:“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后,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里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范圍實踐了。”

探索實踐的點點滴滴,也是波瀾壯闊的時代縮影。恰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賦詩:“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

從昔日崎嶇的山路,到“天地空”四通八達;從“紙褙福州城”到“有福之州”;從一道道民生難題到“摸著石頭過河”……昨天的鏡頭和今天的景象,在考察途中不斷切換。福建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的一個生動縮影。武夷山層巒疊嶂、三明改革勢如破竹、福州城“一張藍圖繪到底”,人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讀懂福建、感知中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首,為了闊步前行;觀一域,為更好擘畫全局。“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答卷仍在揮毫續寫。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

一張老照片,掛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并不起眼。習近平總書記路過時停下了腳步。

那是陡峭絕壁上的一棵樹,一棵大紅袍。

習近平總書記回憶當年:“這棵樹一年采摘八兩左右,拿小銅壺裝著,視為寶貝。”

而現在,漫山遍野,碧海綴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萬戶的“寶”。12萬人以茶為生,種茶、制茶、賣茶,茶產業生機盎然。

走進武夷山腳下的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茶農們正忙著壓青,開過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給土壤施肥。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幾萬。”一位黝黑的茶農,將鋤頭放下,歡喜著過來同總書記嘮家常。

一片綠葉帶富了一方百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唐代陸羽的《茶經》,他對鄉親們說,“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他叮囑,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廖紅,福建農林大學教授,也是躬耕鄉野的“科特派”。總書記一來,她激動地從土壤pH值講起:“過去做研究紙上談兵,現在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特派”,科技特派員的簡稱。20年前,“科特派”制度就在習近平同志同南平當地的一次對話中扎下了根。那次,地方匯報了三件事,一個是搞“科特派”,一個是推第一書記制度,再一個是流通助理。“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專門作了調研,后來在省里推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農業是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要靠科技深度發展。”

鄉村振興,這是擺脫貧困之后,中國廣袤農村啟航的新征程。福建是老區蘇區,“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始于革命戰爭年代的矢志追求。飲水思源,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期間叮囑,“加快老區蘇區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

22日看南平,那是福建最早建黨、最早舉起武裝斗爭旗幟的地方,是“紅旗不倒”的地方。

23日到三明,那是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

當年,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專門召開了調研老區工作匯報會,“三個不要忘記”至今讀來感人至深。

三明沙縣夏茂鎮俞邦村,村口的千年古樟見證了革命戰爭的風雨、改革開放的生機。村民們當年挑著扁擔賣小吃,后來擺攤,再后來走南闖北、蹚出了路。

扁肉、魚丸、糍粑、金包銀、將軍米粿、芋餃、炸米凍、燈盞糕、燙嘴豆腐仔……沙縣小吃的味道,浸潤到村子犄角旮旯。習近平總書記順著鱗次櫛比的樓房走進村,一路同沿途鄉親們聊天兒,他叮囑老人“多保重身體”,交代孩童“不要挑食”。色彩斑斕的沃野、人聲鼎沸的村莊,處處笑語歡聲。

石根行步轉,耳畔水聲移。

“過去每次來三明,要吃一吃沙縣小吃的。在當時有意推廣,感到它有很大潛力。”彼時,客商熙攘的工藝美術節上,習近平同志建議不要鋪張浪費,用富有福建特色的沙縣小吃迎客。

而今,看品種、談標準、問價格,總書記細致了解沙縣小吃現狀和前景,小賬本里有大民生。

“鄉村振興和城鎮化為你們提供了機遇,你們也為鄉村振興和城鎮化作出了貢獻。可謂是應運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一個流動的中國,一個蓬勃的中國。今天的交通網讓天塹變通途,有著昔日難以想象的便捷。

考察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偶遇幾位來自江西上饒的游客,他們坐火車到武夷山只用了22分鐘。憶往年,去下黨鄉“車嶺車上天”的艱辛歷歷在目,今昔之變令人感慨萬千。

“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等。”總書記強調。

一切都在改變,始終如一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從“唯國內生產總值”到綠色協調發展

福建多山。武夷山縱貫南北,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

習近平總書記抵福建考察的第一站,看山水。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他通過大屏幕察看浩渺的“綠色海洋”。黃腹角雉、眼鏡蛇、黑熊、穿山甲,一度難覓蹤跡,而今不時出現在巡護鏡頭里。

當天下午,乘竹筏沿九曲溪順流而下,仰觀壁立萬仞,總書記喻其為“鐵砂掌”。“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早在1999年12月,正是在他的推動下,武夷山躋身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有了“雙世遺”之稱。山水文章,事關未來的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

“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很多地方走過彎路。生態和發展,不少人視之為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早年間看到了另一種破題思路。1997年,他到三明常口村調研時就曾指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00年,他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隨后,福建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成立,習近平同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一個生動案例。

習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長汀調研:“調研時聽說,長汀在民國時就有一個河田的保護局。我給大家講,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后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一任接著一任干。福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這位“生態優等生”竿頭日進: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對南平等5地,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蔥蔥了。綠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要接續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福州是座山水城市。青山繞城,河網縱橫。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郊野福道的觀景平臺,榕城風光盡收眼底。

調查研究要“少看花瓶盆景”“多看看后院角落”,這是他在當地工作時常說的。“我調研時候聽到,福州人最怕水火無情。”福州多木板房,火一燒一大片;閩江水一灌,水就進了屋。“紙褙福州城”由此得名。

“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一磚一瓦,牽掛在心。

俯瞰福州。左海碧澗青林,西湖水清河晏。他憶起當年推動實施西湖清淤工程,“清理出來的淤泥都送到農村,肥田去了”……

“城,所以盛民也。”全國兩會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有一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明確提出“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市民家門口的綠道,福州有125公里之長。

在福山郊野公園福榕園,歡笑聲此起彼伏:“總書記回家了”,“常回家看看”……

習近平總書記興致盎然:“福州,有福之州啊!七溜八溜不離虎糾(意:福州)!”“現在全國都在抓生態文明建設,福州一年四季常綠。生態就是一個最好的條件。”

福州“3820”工程,勾畫了跨世紀福州現代化建設藍圖,由習近平同志在當地工作期間領導實施:“當時給福州的定位是建設‘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光陰荏苒,一張藍圖繪到底。

“現在的建設都符合這個方向,跟我們當時設想是一致的,而且發展得比我們設想還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精華”

從文物保護到歷史的遠見

張建光,退休后任職福建省文史館,潛心研究朱熹。

22日傍晚,武夷山九曲溪畔,習近平總書記見到這位老朋友分外親切。拾級而上,他們走進朱熹園。

“晨窗林影開,夜枕山泉響。”在臨溪傍巖的武夷精舍,朱熹率一眾弟子荷鋤挑擔、著書立說,“琴書五十載”。從朱子自畫像講到理學思想傳承發展,張建光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習近平總書記聽得專注。

推開歷史厚重大門,走進浩瀚的中華文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窮理者,欲知事務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品讀傳承千百年的精粹,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鑒往知來,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于一路見聞:

“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如河,川流不息。

循著總書記考察腳步,走近福建的璀璨文明。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沸騰了古老街巷。

它是“里坊制度活化石”,晉代的詩賦、唐代的熙攘、明清的興衰,“睜眼看世界”的風云激蕩……白墻黛瓦的古厝,留下了無數歲月風華,卻在上世紀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岌岌可危。

當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將“一拆了之”的緊急關頭,福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寫信給新任市委書記習近平。習近平同志聽聞這一消息,立刻要求暫緩拆遷。時隔半年,故居修繕工程悄然動工。

從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城市開發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沖突之間,考驗的是歷史遠見。

習近平同志19年前應邀為《福州古厝》撰寫的序言,發在人民日報上。

他寫道:“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按照您推動的福州‘三山兩塔一條街’文物規劃,我們這些年逐一修復。”福州市的同志向總書記介紹。

“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習近平總書記沿郎官巷,步入嚴復故居。國殤民難,“震旦方沉陸,何年得解懸”“讀史數行淚,看天萬古心”,一行行泣血之作,總書記凝思著、感嘆著。

“這幾個字還在這兒。”習近平總書記指著墻上的兩行字:“嚴謹治學,首倡變革。追求真理,愛國興邦。”

“對!您1997年為‘嚴復與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的題詞。”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中華民族的“魂”和“根”。

“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因地制宜、穩妥推進

三明之“名”,源于改革。

醫改、林改,道道是難題。三明是迎難而上的探路者。

時光追溯到2000年11月。在福建省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醫療機構要加快改革步伐,從制度上解決“以藥養醫”帶來的問題,讓利于民,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這是改革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破題、解題,一切從人民需要出發。

深化“三醫聯動”改革,三明這些年大膽闖、大膽試,走出了一條新路。23日上午,沙縣總醫院,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張柱狀圖前駐足細看。醫院藥品耗材收入下降、醫療服務收入提高,2019年,三明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46%。百姓有著實打實的獲得感。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

總書記勉勵說:“我很關注你們的改革。這是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覺悟擔當。”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下一步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這個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間起步。研究改革的堵點在哪里,結合本地實際繼續探索。”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沙縣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林權證、林地經營權證、承包權證和流轉的經營權證。四張證件擺在桌上,它們是跨越近20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歷史見證。總書記仔細翻閱。

2002年,習近平同志到武平調研時明確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全面拉開了福建林改序幕。

沙縣積極響應號召,將集體林地“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產權、確權發證”。

隨著改革深入,新問題接踵而至。

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單家獨戶怎么辦?

困難要一個個克服,問題要一個個解決。林業金融、林下經濟、集體林地三權分置,三明林改向縱深推進。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三明是重要策源地。共產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推進改革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統一,對重大改革要堅持試點先行,取得經驗后再推廣。‘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論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要積極穩妥、步步為營,把握住方向,不能走偏了。”

“抓創新不問‘出身’”

從“隨大流跟跑”到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這一次到福建來走一走,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看一看。看什么呢?”習近平總書記稍作停頓:

“創新。”

24日下午,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進車間、看工藝、問銷路,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家企業自主創新饒有興致。福光的發明專利擺滿了一面墻。

“‘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隨大流老跟著人家是不行的。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梁。”

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現在國家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各方面現在都動起來了,規劃也在做。”

創新,按下了加速鍵。“十四五”規劃綱要分領域闡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篇章位居其首。

教育領域的創新,同樣事關民族未來。能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習近平同志1990年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之初意識到,學校的困境源于發展方向的迷茫。

25日一早,“老校長”重返校園。

一進閩江學院,他就感慨,過去巴掌大的地兒,現在這么大的發展,滄桑之變啊!

當年,缺師資、缺校舍、缺教學設備……習校長一次次現場辦公,甚至有一年年夜飯還是同師生們在一起吃的。“接手的,是被‘黃牌警告’的一攤。我想,既然掛了名,就得實實在在當個校長,為學院辦點事。”

在閩江學院校史和應用型辦學成果展示廳,“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十分醒目。習近平同志調研后提出這一辦學理念影響深遠。

從為下黨鄉做發展規劃,到海上養殖、畬族服飾、漆器制造,展示廳教學成果累累。總書記說:“閩江學院已經不是過去的樣子了,但辦學方向一直在沿著過去的路子走。”

“這件漆器叫‘氣死貓’”,聽聞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細致端詳。果然,魚缸里的魚兒栩栩如生。

1992年,他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報道,美國的加納德老先生期盼重回兒時故土——福州鼓嶺看一看,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習近平同志當即輾轉向加納德太太發出邀請。

此刻,看到展廳里的漆器,總書記想起了這件往事。老先生的中國情,就寄托在他珍藏的福州脫胎漆花瓶上。加納德太太訪華時,將那對花瓶贈送給福州。

“社會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僅要培養研究型人才,也要樹立應用型辦學理念,培養青年一代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一代責任在肩。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5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會。幾個月前,總書記收到寧德市委市政府匯報脫貧攻堅情況的來信。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們:“拿出只爭朝夕的干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

“干勁是只爭朝夕,韌勁是滴水穿石。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進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

新征程上,風起潮涌,九州激蕩,乘勢而上開新局。

編輯:劉紅色

關鍵詞:福建 習近平 總書記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