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張春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謀劃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該區域是我國西部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但人均GDP仍較低,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現象仍然較為突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壓力較大。
“該區域也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保護地數量多,重要生態功能區分布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上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壓力大,跨界污染問題長期存在,協同治理困難較多。成渝跨區域生態補償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覆蓋空間有限、內容缺乏統籌、補償方式單一、跨區域協調機制缺失等問題。亟須從國家層面加強統籌、指導和支持,推動建立健全成渝地區常態化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比珖f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表示。
為此,他建議:
一、 進一步加大對川渝兩地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業務指導。加快出臺《長江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在資金上給予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獎補支持。
二、 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對長江上游地區給予傾斜支持。成渝地區地處西部,自然條件復雜、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地位重要,但人口較多、經濟總量低,僅相當于長三角城市群27%左右。由于國家綠色基金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成渝地區重點項目在項目包裝、運行成本和吸引社會資本能力上都難與長江中下游省份競爭,建議在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中單列長江上游支持額度,加大對成渝地區投資力度,推動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節能產業發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三、 支持成渝地區建設長江上游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驗區、國家級綠色發展示范區。試點和實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縱向生態補償頂層設計,依據“綜合保護、聯結發展,政府主導、多元補償,協同創新、統籌推進”的原則,探索以水環境補償為基礎的綜合補償,推進提升地區自我發展動力的造血型補償,開展靈活、多樣的多元補償,構建以縱向補償為引導支撐、以綜合補償和造血型補償為實施載體、以多元補償為主要突破點的長江上游地區生態補償框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