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高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體育強國。據相關部門測算,到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將超過5萬億,到2035年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將達到4%,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無論發展規模還是發展質量,距離上述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在體制機制和政策上還存在運動生活習慣尚未養成、健身市場尚不成熟、適應新需求的差異化供給不足,缺乏創新引領能力和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羅瀛表示,體育多業融合發展、破圈發展態勢明顯,體醫融合、體教融合、體旅融合等創造了新需求和新業態。同時,物聯網、大數據、5G、AI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體育競技、訓練、場館、轉播等體育生態各方面,體育產業內涵和外延突破傳統理解,發展潛力大。但是目前行業企業普遍小散、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龍頭企業。
針對上述問題,羅瀛建議,應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政策、服務、技術、商業模式等方面大力引導行業創新發展,例如積極培育體育保險產業,在險種、保障程度、保障范圍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發展;對幼兒體育啟蒙教育進行系統研究和規范指導;制定完善健身從業人員的從業規范和培訓認證體系。
大力發展體育消費,促進體育多業融合發展,關注重點群體,以高質量提升消費能力。例如女性消費,據統計,女性消費市場已經超過10萬億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超過10%的女性花費在健身上的費用年均超過2000元。對于青少年、青年、女性、男性等不同群體的個性化、品質化需求,應引導市場主體提供有效供給。
其次,加快修訂體育法,增加促進和引導體育產業規范發展、政府和市場在體育兩業發展中的功能作用、行業改革創新方向、弘揚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等方面的篇章條款,體現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并重的發展戰略,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