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完全可以成為地方鞏固脫貧的‘金鑰匙’。”今年兩會期間,記者在采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時,聽他講述了近年來他親歷的脫貧攻堅故事。
據張伯禮院士回憶,中藥現代化提出之初,中藥產值才230多億元。野生藥材并不能滿足供應;而且只靠野生藥材,既不現實,也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因此,人工種植成為必然的選擇。然而,“密集種植、大肥、大水”種不出好藥。如何仿照野生環境進行中藥材培育,成為新的科技難題。
張伯禮等多位有識之士深入云南、貴州、廣西、內蒙古、甘肅等地考察發現,往往惡劣環境才能種出好藥,稱為中藥的“抗逆性”生長。這些地方沒有工業發展的好基礎,卻有好的生態環境。比如人參必須長在吉林的深山老林、三七就得在云貴高原種植。
2013年,在張伯禮以及時任國家食藥監局副局長任德權的倡導下,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成立,在科技人員和企業的幫扶下,一些地方因為種植中藥材改變了面貌。
在吉林,人參從最初20萬畝、幾十億元產值發展到現在數百億元產值,并成功研發出成規模仿野生種植方法,帶動了幾萬農戶脫貧;在云南文山,人工種植三七曾經面臨種質資源和根腐病的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教授團隊與當地科技人員合作,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培育出抗病新品種,規范化種植、“三無一全”(無硫加工、無黃曲霉素污染、無公害,全過程可追溯)優良品種逐年增加。
同時,20余家企業參與到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中。以山西振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在山西省平順縣、武鄉縣、左權縣等19個縣帶動20萬戶農民受益。
“藥材質量和品質是當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張伯禮說,建立聯盟就是希望促進中藥材基地從“種好藥”到“賣好藥”,讓消費者“用好藥”。通過“三無一全”認證,幫助企業控制產品質量,把優質中藥材推向市場,促進優質優價,推動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枝一葉總關情。“如今聯盟已經踏踏實實干了八年,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們希望老百姓知道我們種植的藥和野生的一樣好;讓種植基地的人知道有更好的種植方法;讓世界知道中國的野生植物不但保護了,而且還發展了,不僅開拓了人工種植中藥材,服務醫療需要,還推動了產業脫貧,給人民造福。”張伯禮院士鏗鏘有力地說。
“此外,最重要的保障是,一定要實現優質優價,讓使用無公害種植技術的中藥材賣得上價,讓農戶受益,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藥,實現良性循環。”張伯禮強調。